白色十三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3章 竖锯的争论,最佳娱乐时代,白色十三号,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况且,使馆影业还有口碑营销,一点好消息恨不得炒到全世界都知道。
有一个略显夸张的消息被媒体曝出,有人在观看《电锯惊魂》时被吓昏了!
这对于恐怖片不是坏事,使馆影业宣传部门立即跟进这一新闻,特别是迅捷的互联网宣传部,立即让人推动网络宣传,这一消息很快在互联网上散播的到处都是。
一部能吓昏人的恐怖片,对于恐怖片爱好者们可谓魅力无穷!
与此同时,使馆影业的宣传部门在互联网上精心策划了另一场攻势,关于“竖锯”正义与邪恶的争论。
有人喜欢竖锯,认为竖锯给人的是一场考验,通过人性与心灵的拷问,就能获得新生。
更多人认为竖锯是举起正义大牌行邪恶之事的恶徒,他没有任何权力去拷问他人。
两派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奈飞的社交网站,不断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了巨大的争议,吸引人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时间在互联网上成为了个不大不小的热点。
这可以说是詹姆斯-温在设定竖锯这个角色上面做的最出色的地方,用残酷至极的人性拷问给竖锯找到了所谓的使命,让他的形象看上去有种奇特的神圣感。
“面对生死,你的选择是什么?生还是死?”
乍一看问得很多余,但如果附加额外的条件呢?如果是你死我活呢?
用逼格比较高的话来说,詹姆斯-温用内心的恐惧加人性的无情嘲讽揭示,故意引导观众自己内心的拷问,从而激发他们发自心底的寒意!
这绝对是是精妙绝伦的叙事和制造恐怖氛围的手法。
或许一位奈飞的用户发表的朋友圈信息,最能恰如其分的反应出“竖锯”老头的心理。
“也许《电锯惊魂》里边最恐怖最血腥的并不是一个个设计精巧的杀人游戏,而是这个变态老头冷酷无比、丧失人性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心理扭曲到了极致,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世界,总之是要毁灭的,而且在毁灭的同时,还能找一个扯淡的理由催眠自己,告诉自己这份邪恶事业是正义的,自己是在帮助其他人懂得生命的真谛。”
这人的朋友圈评论上面,遭受到了无数“竖锯”党的疯狂洗礼。
“胡说八道,竖锯设立的游戏都留有生路,只是大多数人都活着不知道心存感激!”
“如果有一天你被竖锯杀了,那一定是你的错!”
如今这个年代,信息无限开放,导致什么奇葩人都有,认同竖锯理论的,在互联网上不计其数。
比如有影迷就通过互联网说出了未来“竖锯”党们最经典的理论——“竖锯”设置的关卡给每个玩家都留了余地,只要受害者肯悔改、肯牺牲,就一定有活路。他所做的,只是要他的受害者证明给他看,自己值得活下去,并保证摒弃之前错误的生活方式。
同样面对死有余辜的人,“竖锯”选择了游戏的方式,给对方改邪归正和获得新生的机会。
这样一说的话,“竖锯”真的好伟大。
有影迷说的话也很有代表性——看电影就看电影,千万别评价竖锯这个人,这种人在现实中死一万次也不为过,看看电影带来的刺激就行了。
如果现实中真有竖锯这种人,社会秩序就全乱套了。
互联网上的争论,以奈飞分享为主要基地,随着影片的放映越来越激烈,甚至引起了媒体的讨论。
这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电锯惊魂》,注意到了奈飞分享。
争论带动了话题讨论的热度。
而且无论是“竖锯”党,还是坚定的反“竖锯”党,基本都给予影片较高的评价。
特别是影片结尾,竖锯从地上爬起来那一幕,极大的升华了整部电影,甚至在很多影迷的评论中,《电锯惊魂》都被列入了高智商电影的行列之中,惊悚和血腥也成为了最好的标签。
“这种电影看着刺激,而且又烧脑。总之任何一个细节不能放过,每次血腥的场面都让人感觉特别兴奋。”
罗南的目标,就是让“竖锯”这一形象,更从此成为恐怖片爱好者心目中的图腾,举凡提及这一领域,就不能规避他。
虽然这种血腥残酷类型的恐怖片,在北美受众不算特别广,但《电锯惊魂》在九月份这个相对比较冷的电影档期,仍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门恐怖片,北美上映首个首周,不仅成功问鼎票房榜,还拿下了2320万美元票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