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文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三章 成子老爹,岁月流歌,淮上文歌,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r/>

据说他是当地人民政权建立后,第一位主动上门找工作的知识青年,又正值地方上紧缺干部,幸运的王元初被委以重任。<r/>

<r/>

作为本县最年轻的土改工作组组长,成为那个时代的光荣见证者。<r/>

<r/>

这是王元初人生中的第二个机遇,事关一生的荣辱、全家的福祉,他似乎已经抓住了。<r/>

<r/>

后来就是百万雄师过大江了,王元初因工作能力突出,被提拔为全县支前大队的大队长,率领一千多解放区支前民工跟随大军一起南下。<r/>

<r/>

等把对口支援的英雄部队送过长江,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r/>

<r/>

然后有两条开满鲜花的阳关大道摆在王元初的面前:进入南下大军的军官教导团学习,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或者持部队开的介绍信返回原籍,至少会是县里的中层干部。<r/>

<r/>

书呆子王元初尽然两条路都没有选,肯定是哪根筋搭错了。<r/>

<r/>

听说老家在筹建小学,他放弃了原本大好的仕途前程回到乡里,做了村里小学的第一任校长。用王元初老先生自己的话讲,回乡当老师并不是啥高尚的觉悟,只是觉得外边的世道很乱,还是做教书先生安全。<r/>

<r/>

大成子听奶奶说过,老爹当年回乡教书是受了两个人的影响。<r/>

<r/>

一位是他在师范学堂时的先生,告诉他过两年就会回到大陆,在人民政府做官任事有很大风险。<r/>

<r/>

另一位就是大成子的曾祖、王元初的父亲了,他列举了一大批在民国十八年“闹红军”的年代里死去的长辈和亲朋们。<r/>

<r/>

有被返乡团用开水灌死的、有被铡刀铡死的,有家破人亡、妻儿老小被卖到外乡去的。<r/>

<r/>

总之g产d的官不能当,做的都是杀头的买卖。<r/>

<r/>

那个时候全国解放已经指日可待了,但凡有点文化有点头脑的人都在拼命的挤进革命队伍。<r/>

<r/>

王老先生却受他人蛊惑看不清形势,这政治上的敏感性也太差了。<r/>

<r/>

王元初年轻时候稀里糊涂看来不假,但说他是g命投机分子那是在抬举他了,没有这么做投机的。<r/>

<r/>

作为僻远山区的教育启蒙者,就算在今天看来,也是个很高尚、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正是师范科班出身的王元初本来就应该去做的事情。<r/>

<r/>

他一生中的好运气,虽然因为57年“反右”暂时逆转,但幸运之神并没有完全抛弃他,还为他留下了一道缝隙。<r/>

<r/>

1963年的时候有过一次“拨乱反正”,对于王元初这样中农家庭出身,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仅仅说了几句错话的“右派”分子,国家给了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r/>

<r/>

当年县里的文教工作组来村里找王元初,让他写一篇对于“三面红旗”看法的检讨书。<r/>

<r/>

如果书面检讨通过,他就可以恢复公职、补发工资了。<r/>

<r/>

那个时候王元初才32岁,成子爸爸、三叔他们正是上小学的年龄,一切都还可以从头再来。<r/>

<r/>

但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成子老爹没能把握住,他被大鸣大放搞怕了。<r/>

<r/>

当年不也是政府让他们畅所欲言的吗?结果却是一顶“大帽”落到了头上。<r/>

<r/>

如今这关于“三面红旗”的检讨再写错了,又不知是何样的处罚。<r/>

<r/>

反正已经回乡当农民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r/>

<r/>

1979年的春节前夕,王元初坐在行署办公室的走廊里,当得知自己16年前就可以被平反的时候,不禁嚎啕大哭了起来。<r/>

<r/>

一时胆怯一念之差,不仅让自己蹉跎半生,娃们本该美好的人生也一道被他毁了。<r/>

<r/>

如此肝肠寸断的悔恨,一场恸哭又如何能够排解啊!<r/>

<r/>

还有当年与他下乡搞土改的工作组老同事,如今已是行署组织部门的领导同志了。<r/>

<r/>

王元初能够这么快落实政策,这位昔日的同仁帮了大忙。<r/>

<r/>

同为热血青年、同一年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后却是天壤之别,命运的造化就是这么的残酷而又神奇。<r/>

<r/>

诗人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往往只有几步。<r/>

<r/>

“老四类”王元初的一生,完全验证了诗人的逻辑。<r/>

<r/>

本该充满辉煌的激情岁月,被他几次错误的选择变成了一地鸡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末世之重返饥荒

奶燃

栩栩若生

小叙

狼与玫瑰

宇宙第一红

共度岁月长

旧月安好

天星十八宿

山水冷海

宫中有喜:驸马也会读心术

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