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如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举制度改革,夺鼎1617,猛将如云,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隆武朝廷的政治格局,是以常规体制的内阁和临时战事体制的大将军行辕所构成的二元体制,表面上,内阁主政,行辕管军,两下里井水不犯河水。但是谁都不是瞎子,一看就知道,眼下以战事为先,自然行辕要压着内阁一头。而且,宫里和朝廷日常行政事务所需要的俸禄钱粮,也都是有行辕拨付给内府,拨给内阁。一手是枪杆子刀把子,一手钱褡子米袋子,顺带着,行辕还管着满朝文武官员的乌纱帽,哪头重哪头轻,该往那边去,一望便知。
可是,最近几天,内阁的官员们也是干得热火朝天。无他,隆武恩科要开了。这可是国朝大事!
各位大人们都是科甲正途出身的饱学之士,又有这么一个既能挣面子,又能弄银子收门生的好机会,怎么能不争先恐后?主考官被首辅黄道周当仁不让的占了,余下各房考官也是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正卿、少卿、御史台的左右都御史们争夺的对象。
定了组织机构,那接下来就是明确考试范围和考试形式、题目什么的了。从理论上,自然是大明天下的南七北六十三省都可以来参加考试。可是,这一条首先就实现不了。不要说长江以北尽数沦陷,便是长江以南,也是明清两家来回大战,反复争夺的所在。这些沦陷区的举子们要不要让他们来参加此次恩科?还有,这边内阁还在讨论考试范围,那边行辕传过话来,要让南中各地包括南洋吕宋等处的学堂学子们,也有参加恩科的资格。
这一下便捅了马蜂窝。内阁的官员们忿忿不平,“各省的举子们都是十年寒窗,铁砚磨穿方才有了这举人功名。那南中各地学子,不过是学了些记数算账,勉强能够读书,能够代写书信,怎的也敢前来参加科举考试?!”
腹诽归腹诽,但是却不敢说什么。
倒是黄首辅手捻着胡须颔首称是:“大将军行辕此举,倒是为国家体面着想。”他很清楚,如果当真按照往年秋闱那般进行,只怕没有几个人能来参加此次恩科,原因很简单,地方丢的太多了。大明朝不割地不和亲,历年累计下来,已经是东面不出山海关,西面不过嘉峪关,出了长城就不是大明朝廷,这才有天子守国门。(话说要是当真照着革命先行者的十八行省建国的理论,不要说大盘鸡羊肉串吃不到,想去雪域高原净化一下心灵没戏,你想吃个牛肉拉面估计都得办护照。)
要是为国选材,同时更是标志着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让天下人都承认自己是正统地位的科举活动,隆重举行的时候,却只来了小猫三两只,这都不是啪啪打脸,这是用克龙炮打脸啊!所以,黄道周对于李守汉命南中各地接受过学堂教育的人参加这次隆武恩科考试,大为赞赏。
所以,对于那些按照科甲正途先生们的标准看来,那些不但没有功名,甚至连进过学都算不上,顶多就是认识字的南中学子们,一个个都有了举人身份。
这点是让科甲正途出身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容忍的。一番计议之后,他们拿出了一个应对方案。以江南乡试因南京失陷未曾举报为由,向行辕发去公文,请示将江南乡试在恩科之前举办。
这样一来,原本那些没有举人身份的秀才们,也可以在参加完乡试取得举人身份后,堂而皇之地参加隆武恩科考试,运气好的话,身份可以从来时的秀才,变成同进士、进士,完成了身份变化的三级跳!
“先生!先生!”黄道周签押房门前,几个内阁官员兴冲冲的跑了进来。“好事!好事啊!”
“何事让汝等如此失态?!”
黄道周虽然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道学先生,但是平日里也是注重举止仪表,像他这样的人,内心深处都是将谢安作为楷模来学习的,哪怕是此刻前线传来消息,大军收复了南京,他也准备像谢安那句“小儿辈大破贼”一样,说一句“收拾东西,准备回南京。”之类的话。但是现在眼前几个属下如此的失态,这让他心中有几分不悦。
“大将军行辕发回了公文。爵帅已经准了先办乡试后开恩科的章程。责令传知各省,让照此办理。”
“行辕度支司也有咨文到,询问大概有多少参加乡试的士子,有多少参加恩科的举子,让我等统计数字告知,他们准备筹划钱粮给予津贴。学生询问了一下来人,度支司那边按照大将军的意思,准备照着一天三顿饭,两餐菜色为一荤一素,一间普通单人客房的标准给予津贴。另外,若是考生们在应试期间身体有恙,给付一块银元的汤药钱。”
“还有一件事禀告首辅大人,大将军行辕责令福州府,将现有贡院重新修葺一番,将考棚重新翻建。那种外面大雨里面小雨,进去伸不开腿,坐下展不开腰的考棚不得出现在本次科举考试上。不足部分,可以征用城内外的庙宇祠堂,甚至是军营作为考场使用。”
这一连串的好消息,顿时打消了黄道周对这几个官员的不满,取代的是一番欣喜。到底是读书人的底子啊!一听到尊重读书人,尊师重道的事情,便是如此欢喜,
“爵帅虽是武人出身,行事风格不免粗犷,但是,推行王化,尊师重道这件事上,他却是丝毫不含糊的。别的姑且不说,你们看看,这一桩桩一件件,整修考棚,为考生安排食宿提供药饵。这些,令老夫铭记五内,感同身受!”
“正是!其实爵帅却是如先生所言,乃是推行王化之人,这短短的二十年间,便将蛮荒瘴疠之地变成了书声琅琅的所在。大将军治下各地,读书识字之人,儿童上学率较之江南还要高出数筹。只可惜,到底粗鄙了些,读得不是正儿八经的经文要义。”
“这倒没关系,待战事平定,少不得我等要好生相助爵帅一番,拨乱反正便是。”
一群人热火朝天的开始憧憬着恩科之后,大批读书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后,继往开来,开创出一个中兴局面的盛况来。但是,正所谓过刚易折太盛难守。刚刚高兴了一杯茶的功夫,一个内阁今日当值的官员脚步匆匆跑了进来。
“首辅大人,爵帅对恩科考试的批复下来了!”
“哦!想必是大大的画了一个准字。”几个内心之中对李守汉这种武夫出身的掌权勋贵颇为不屑的官员,调侃了一句,在他们看来,李守汉的那笔烂字,那一套粗鲁不堪的言语文字,顶多也就是在呈文上画个准字,画个可字。还能说出什么来?
“爵帅如此的看重此次恩科,定然是多加勉励了。吾等务必要好生记在心中,办事时铭记在心才是。”
官员们各自揣测着李守汉对呈文批复意见的内容,眼睛却是落在了当值同僚的脸上,试图从他的神情当值分析出一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