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二章 各怀心思,逆天换明,样样稀松,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于搞袁崇焕下台,除了毛文龙、郭大靖,以及军情部门的相关人员外,其他人并不知道。
但毛文龙和郭大靖却已经算得很清楚,只要建虏绕道入关,袁崇焕就在劫难逃,至少是个罢官去职。
正因为如此,毛文龙才不惮于和袁崇焕撕破脸。或者说,提前划清界线,免得被牵连倒霉。
毛承禄虽然不解,但看毛帅不想多说,也不再追问,只是陪在旁边随意地说着军事布署。
尽管在奏疏上,毛文龙是大吹一通,什么抱病出征,什么收复复州、进军盖州。但真正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展开,反倒是加强了防御,提防建虏前来攻袭。
这也是事先计划好的,郭大靖估计大战后的伤亡会不小,回师后要休整补充,不能马上回复到原来的兵力和战力。
不战而屈敌,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让大饥荒继续折磨建虏,削弱他们的实力。等到饿得提不到刀枪时,平推辽东还难吗?
当然,这只是乐观的希望。建虏衰弱是肯定的,但要指望用饥饿不战而胜,还是太天真了。
“今年是收拢剃头辽人最多的一年。”毛文龙沉吟着说道:“原计划是在明年秋后大举扩充,五协人马,共是六万多兵力。”
毛承禄说道:“其实,我军的扩充还是很节制的。如果朝廷能足额供应粮饷,十万人马也能很快招齐。”
毛文龙笑了笑,说道:“用刀枪嘛?光扩军还不行,火炮火枪也要装备得上。还要屯积粮草,以备不时之需。朝廷那边也很难,不能把希望全放在上面。”
看着毛承禄,毛文龙语重心长地说道:“本帅已感觉年老体衰,幸好东江镇能够稳定发展,又有郭大靖和你们这些年轻人顶上来。”
“大帅身强体健,哪有什么年老体衰?”毛承禄笑着说道:“郭将军对东江镇的贡献有目共睹,能力也令人钦服备至。”
毛文龙点了点头,赞赏地拍了拍毛承禄的胳臂,不再多说什么。
相对于其他将领,毛承禄因为和毛文龙的关系,便有些特殊。毛文龙也就担心他,会和郭大靖生出嫌隙。
但毛承禄的言语真挚,他也能放下心来。
“有信使。”毛承禄注目城外,笑道:“是军情司的人,不会是京师那边传来的消息吧?”
毛文龙算了下时间,还真大有可能,便命亲兵下城,直接把信使带过来。
很快,信使便上了城墙,施礼参见后,呈上密信。
毛文龙展开观看,脸上逐渐露出笑容,伸手挥退了信使,转头对毛承禄说道:“袁崇焕被下了诏狱,建虏也从京师撤围东去。”
“都是好消息。”毛承禄露出喜色,说道:“郭将军在遵化以逸待劳,迎战建虏,大胜可期啊!”
毛文龙哈哈笑着,但觉心胸畅快。袁崇焕倒台,有如搬开了压在头上的巨石,一身的轻松。
“关宁军不顾京城被攻,以及万岁和臣民的安危,擅自逃离,等于葬送了袁崇焕。”毛文龙笑过之后,感慨地说道:“以后,东江镇和辽镇,在朝廷那里的地位,可能会有大变化了。”
“朝廷早该大力东江镇。”毛承禄对关宁军没好印象,对朝廷也颇有怨言,“守城之犬,却一年拿着几百万银子,令人气恼。”
毛文龙呵呵笑着,既觉不公,但又无可奈何。
“本帅要上奏朝廷,弹劾袁崇焕,并给关宁军以严厉责罚。”毛文龙转身向城下走去,说道:“若朝廷需要,我东江军可分一半兵力,驻防宁远,保关城无虞。”
毛承禄眼睛都瞪圆了,一时惊愕当场,他是万万想不到毛帅竟然有如此雄心。
这是要把平辽灭虏全部包揽的意思啊,辽西辽南全是东江军,朝廷怎会答应?
很快,毛承禄想明白了,这只是要表达的一种姿态。
那就是告诉皇帝,别惯着关宁军,他们要是敢拿把儿不干活儿,俺们东江军能顶上。
“大帅高明啊!”毛承禄快步跟上,笑着说道:“宁远有坚城有红夷大炮,我东江军只需两万,就能固若金汤,比关宁军省多了。”
毛文龙哈哈笑着,连连点头,心胸畅快之下,脚步也显得轻快如飞。
…………………
关宁军变得近乎军阀,东江镇在皇帝和文官眼中,也是难以节制。
半斤八两,朝廷可能也乐得如此。因为,这也是一种平衡,比一家独大要强得很多。
但在毛文龙和郭大靖看来,关宁军并不是对手。或者说,已经配不上成为东江军的对手。
武器装备只是实力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敢战的精神和意志,以及军队的体制。
家丁制的关宁军,一万军队能有一两千是真正能打的,那就很不错了,怎么和东江军比?
当然,东江军的改革也还没有全部完成。但在将领克扣军饷这方面,却基本杜绝。
说到底,是制度优势,是相对清廉对贪腐,是锐意进取和保守落后。随着时间推移,东江军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与建虏相比,也是一样。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资源渠道,以及军制组织,东江军汲取着辽东大地的营养,也总有一天会具备碾压般的优势。
满载而归的建虏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或许有人看出了端倪,但形势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了多少回旋的余地。
本来就是军事冒险,就是一场赌博,已经梭哈了,只剩下开牌来见,还能把推到桌面的筹码再收回来?
投降输一半,就算建虏想,也要看郭大靖和东江军同意不同意了。
建虏撤退得看似从容,但皇太极却不时派出哨探,侦察着尾蹑在后的明军的动向,寻找着能够突袭制胜的机会。
只是明军数万人马,行进缓慢,始终保持着五六十里的距离,形同欢送。而且,沿着大路推进时戒备森严,没给皇太极发动突击的机会。
要是强行攻击,皇太极倒也有把握击败明军,但本身的战损也不可避免。在前方有东江军截击的情况下,皇太极显得比较谨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