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木樨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2章:西征(7),章献明肃皇太后,十里木樨林,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继迁用阴谋诡计诱杀宋朝银、夏、绥、府、丰、宥等州的都巡使曹光实后,宋朝遣派知秦州府田仁朗和李继隆出兵讨伐;李继迁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党项部落长折罗遇及弟乞埋战死,折罗遇是被宋军俘虏后处死的。
宋军处死折罗遇后在银、夏、绥、府、丰、宥等州引起恐慌,但李继迁死猪不怕开水烫;鼓动族群继续反抗,与此同时;派谋臣张浦出使辽朝向承天皇太后萧绰表示归顺。
大辽契丹国承天皇太后萧卓,仰着一双美眼凝视着威武俊朗的韩德让;把枕在他腿上的脑袋动了动,慢慢闭上了眼睛。
萧绰时年岁的女人却在几年前死了名义上的丈夫辽景宗耶律贤;那时候萧绰只有29岁。
29岁的萧卓成为大辽契丹国的真正当家人,她要辅佐自己年幼的儿子耶律隆绪将祖宗创建的江山延续下去。
然而事态的发展太难了,一个女人要在男人丛立的世界中建安立万;不啻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韩德让站出来支持萧卓了。
毫不夸张地讲,萧卓和幼子耶律隆绪能将大辽的江山维系下来;韩德让有一半功劳。
但韩德让是个汉人,汉人在契丹上层人的心目中是异类不能大用。
可是萧卓是目光远大的女政治家,她决心改一改契丹人轻蔑汉人的陋习;向全国发出号召——普天之下的辽汉之人是一家。
为了践行普天下人是一家的箴言,萧卓在辽国境内实行最早的“一国两制”。
辽朝是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两套官僚机构一是北院,掌管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事物;另一是南院,掌管境内汉人州县等事。
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北面官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南面官主要是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
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一》说“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宫帐之北,故名北院。”长官为北枢密院使,副官为知北院枢密使事。属官有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
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南枢密院(阿保机时代叫做汉儿司),《辽史·百官志一》说“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
长官为南院枢密使,副官为知南院枢密使事。属官有知南院枢密事、南院枢密副使、知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南院枢密使事、签书南枢密院事等。
北、南两院虽然并列,实际上,主要的权力机构是北枢密院。
两院之下有北宰相府,设北府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官。掌佐理军国之大政,以皇族四帐充任。
南宰相府,设南府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官,掌佐理军国之大政,以国舅五帐充任。
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设北院大王(初名迭刺部夷离堇,太祖时分北、南院以弱其势,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大王)、知北院大王事,以及北院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其下则有北院郎君。又北院都统军司设北院统军使、北院副统军使、北院统军都监等官,掌北院从军之政令。北院详稳司,设北院详稳、北院都监、北院将军、北院小将军等官,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北院都部署司,设北院都部署、北院副部署等官,掌北院部族军民之事。
南大王院的设置与北大王院同,掌南院部族诸事。
宣徽北院,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置,设北院宣徽使、知北院宣徽事、北院宣徽副使、同知北院宣徽事等官,掌北院御前祗应之事。
宣徽南院设置同宣徽北院,掌南院诸事。
在北面官系统中,还有大于越府,设大于越,如秦汉之三公,无职掌,不常置,位在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为辽代的尊官。因辽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故此官不轻易授人,终辽之世,得于越重任者,只有耶律曷鲁、屋质、仁先三人,谓之“三于越”。
承天皇太后萧卓闭上眼睛在韩德让的腿上小憩一阵睁开来,目光灿灿地瞥向宫帐西边窗户上。
夕阳西下,一缕阳光从窗户中照射进来;把宫帐里面映照得一片明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