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一十四章 为女须强,乘龙佳婿,府天,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继皇帝召见洪山长后,太后竟然在第二日也召见了洪山长之女洪氏,随即嘉赏其性行纯孝,品学端方,赐潞绸一匹,又派亲信女官玉泉送其离宫,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足以揣测很多天的大问题了。但只在这一天中午,他们就发现自己不用猜了。
因为太后下了懿旨,点了洪氏为永平公主侍读,一应品秩和待遇,比照亲王友。
尽管唐代王府官中,就有亲王友这样一个官职,但除却最兴盛那些年代时最显赫的几位亲王,大部分时间这个职位都是徒有其名。
尤其是后来那些可怜巴巴被丢在十王宅甚至十六王宅中自生自灭的亲王们,根本就连王府官这种建制都没怎么见过,王傅和长史尚且没有,更不要说什么从五品下的亲王友。
而到了大明,所谓亲王友这样一个官职,同样是一会有,一会无,再加上皇子封爵往往很谨慎,能在有太子时封亲王的很少,分封在外的那些亲王反而都是些过气无所谓的角色,所以王府官中亲王友这样一个官职有没有,亲王本人不看重,而被点到的官员更会大叹倒霉。
于是,不少人得知消息后都是紧急翻书,这才最终发现,洪氏此番担当公主侍读,却比照的亲王友这个官职,到底应该按照几品算。而发现之后,他们全都觉得有些玄妙。
大明的亲王友,竟然也是从五品!
这对于一般官员来说,一点都不低。然而,如果按照大皇子妃这个目标来看,却又似乎差得很远。当然,大多数人都觉得,大皇子妃这名头固然听着光鲜,其实却是深不见底的大坑,反而是永平公主侍读这个名号,既能享受从五品的待遇,又能接近帝后,岂不是美哉?
在无数人关注点都集中在了洪氏这桩事情上时,原本奉旨安抚沧州的朱廷芳回京,顺便还把几个水匪丢去兵部这一档子“小事”,自然也就少有人关注了。
毕竟,沧州事已经在朝堂上过了一次又一次,然后又被一件一件层出不穷的事情给压了下去,比如突然冒出来的废后,比如什么御厨选拔大赛,比如那座兴隆茶社周围突然形成了一个很热闹的商圈,比如突然又冒出来外城也要造一座公学……
以至于朝官也好,民间百姓也好,都有了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就连据说昨天陪着皇帝见洪山长和岳山长,今天又和朱莹一块陪着太后见洪氏的张寿,朝臣们听说后也都懒得发表意见了。
作为去岁到京城后就从来没有淡出过人们视线的俊逸闲雅迷之穷公子,如果有朝一日人和当年的萧郎和弄玉一般,和朱莹双双弄箫飞升,他们也不会有任何新奇。
然而,面对那一匹潞绸,面对那一卷敕命,被安排住进了雅舍的洪山长却是大失所望,等钦使一走,他就忍不住对着洪氏暴跳如雷。
“怎会这样,是不是你今日觐见太后时应对失当,这才落得这幅田地?洪氏诗书传家,多年的耕读门第,太后竟然赐你一匹潞绸,这是讥讽你的才学品行只值这一匹庸俗不堪的潞绸吗?”
“那永平公主以女子之身去主持什么文会,简直是牝鸡司晨,狂妄大胆,太后和皇上如此放纵她,却还让你给她当侍读?她的年纪该嫁人了,还需要什么侍读!定然是她在太后和皇上面前进谗言,这才坏了你的功德……”
如果她嫁给了大皇子,当了那个负责劝谏管束夫君的大皇子妃,这就是一桩大功德吗?
面对一个痛心疾首,喋喋不休的父亲,洪氏显得异常淡定,既没有去劝,也没有去辩解,因为她早就习惯了这样一个严于律己,更严于律人的父亲,于是干脆放任父亲在那发泄失望。每到这个时候,她就很庆幸,父亲没有出仕做官。
如果人去做官,会不会气得上司一佛升天,二佛出世,然后恨不得整死他?会不会气得下属天天在背后扎他的小人,然后想方设法炮制证据,把这样一尊瘟神给扳倒?
注重礼法,精通经史,德行无可挑剔,却偏偏太不懂人情世故的父亲,多亏是在豫章书院这样一个规矩严明的环境之中,又得到了上一任老山长以及不少豫章书院出身的名儒以及地方世家支持,这才能安安稳稳走到了现在。
因为那些背后靠山都认为,要维持豫章书院一贯培养台谏清流的风气,这样一位严格的山长很有必要。当然大权的话,那就分头把持吧……
至于她……她深刻领会那些人的用意,是最不遗余力规劝父亲远离仕途的人,没有之一。
因为无论老山长还是那些名儒以及世家,谁都不好意思去劝她父亲断绝仕途之念。而她做到了他们所不能做的事,那些江西的上层名流方才会对她这个知情识趣的大龄女子尤其满意,投桃报李,力捧了她一个孝女的名头。
他们就差在没有朝廷旌表的前提下,给她建造一座孝女牌坊了!
而这些年里,她在父亲那些规矩礼法的缝隙之中,救下一个个可怜妇人,从中挑选出能够接受点拨的人,对有些人教授以技能,对有些人教授以学识,让识文断字却不懂世故的人能够领会人情,让无端受辱的妇人开阔眼界,知道这天下并不仅仅是娘家和夫家……
同时,她这些年又在召明书院悄悄寻找某些特别的人才,潜移默化地引得他们去关注那些道学君子不屑于去关注的杂科学问。当然,这很难,因为她自己也不懂这些,只能在代表父亲给人赠书的时候悄悄做点手脚。当然,她是绝对不会遗留任何文字给人当证据的。
就算她万一对人看走了眼,诸如《梦溪笔谈》之类的书也无法作为指摘她的把柄。
因为她早年就从父亲的抱怨中得知,当今皇帝很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只希望有天资非凡的学生从这些书里得到启发,写出什么奇特的文章,做出什么特别的东西,能让人注意到召明书院。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她总算是成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