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六十八章活民百万,终现国士,汉末之并州匪政,杨氏良家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殿试一个时辰如白驹过隙,张瑞还未看完自己重点关注的几名士子,督察御史便已鸣锣。
所有士子无论答完与否,都不得再写。
走到殿试这一步,众人只有名次之争,而无罢黜之虑,所以众考子皆十分从容,无论是否写完都已停笔。
提学官开始依次上前收取考卷,然后在督察御史及锦衣卫双方的监督下,为每一份试卷裱糊姓名。
考子们一直安坐于席,直到提学官当众将所有试卷裱糊完成,殿试才算最终结束。
士子们离去,考官们正式开始审阅试卷。
科考阅卷官是一项殊荣,非执政官不得阅卷。
今岁负责阅卷的有六部中郎,及三位内阁阁辅。
每份试卷都会经由三位考官依次审阅。三位考官会在答卷上留下自己的官职、姓名及评分。
若遇到精彩文章,则会拿出来同其他官员一起品评,推荐成为一甲、二甲。
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七人,称“进士出身”。
余下的皆为三甲,统称为“同进士出身”。
所以前十名的试卷,必然是得到所有阅卷官一致认可的文章,在试卷上指定区域会留下一排九列整齐的红笔文字,详细列出所有阅卷官的官职及姓名。
华灯初上时,礼部中郎国礼捧着十份试卷,来到张瑞面前,笑容洋溢的说道“君侯,此十份试卷即吾等所推选之最佳者。请君侯审阅。”
科考盛典,为国取士,这是值得所有人欢欣愉悦的盛大典礼。
所以不仅张瑞心情愉悦,其他执政官员看到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是欢欣鼓舞。
更不提如今征西将军府中张灯结彩,长安城中灯火通明。
无数士子热切期待,无数千金贵妇闻风而动。
提前一晚,张贴皇榜的告示处,便已经被无数豪车仆役给围得水泄不通。
今晚长安城不设宵禁,无数人都彻夜难眠,对明日充满希望。
张瑞也笑容洋溢,从桌案上拿起一份试卷,准备阅读。
心中豪情无限,这就是制度的先进之处!
无数俊杰贤士,任自己挑选。
若是还在固守察举制,张瑞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详细记得苏则、法正祖籍都是何处,更别提逐一将其举荐,聘入麾下。
事实上,到如今为止,张瑞主动派遣使节去某一郡县聘请的人才仅赵云一人而已。
实在是常山赵子龙的名声太过响亮,后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人才不拿下,简直愧对张瑞穿越者的身份。
而科举制的兴盛,使汉末这些鼎鼎有名的人才,皆主动跑到了长安参与科考。能凭自己本事位居高位,这些心高气傲的士子,如何愿意靠被别人品评而出仕?
这也导致,张瑞甚至可以对别人求之不得的人才随意挑挑拣拣。
以前是张瑞吐哺握发,以求贤若渴。
到了今日,终于变成人才极力展示才学,以求张瑞认可。
一项制度的改变,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纸公文,寥寥几行文字。更是整个势力形势的变化,是人心的向背。
心情愉悦的张瑞,缓缓打开试卷,却被映入眼帘的首行文字震惊的无以复加。
九位高官一致推选的状元,既不是法正,也不是苏则,更不是张瑞曾听说过的任何历史名人。
陈凡!
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张瑞确定,自己看过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甚至玩过的任何三国类游戏中,都没人叫这个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