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8章 钱来了,风雨大宋,安化军,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再如测量圆的直径,既没有卡尺,更没有千分尺,怎么测?拿着皮尺围一圈,测了周长再除圆周率去算?托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福,此时圆周率已经足够精确了,但测不准啊。
至于其他的机械制造必不可少的圆度、直线度等等,那就无从说起了。
想起这些,陶十七就觉得头痛。自己动手做东西觉得得心应手,但这些理论的东西,其实他并不擅长。只是杜中宵手下无人可用,只好赶鸭子上架。
来这里学的人,除了在青台镇时编的三本小册子,每个行业又编了些册子。只是极是粗陋简单,不过起个头,教的过程中要带着学生一起研究,慢慢补充内容。陶十七有时候怀疑,这样教没有有用,能够教出个什么结果来。十之,是到了真正用的时候,还是学不明白,要人慢慢摸索。
杜中宵也是没有办法,他是京西路转运判官,不是铁监的知监,能在这里待多少时间?只能够先造出一个框架来,让别人慢慢向里面填充。其实何止一个检测,现在铁监的每件事都是如此。具体的技术问题,自己可以和苏颂慢慢研究,铁监的生产和管理,就只有个大概念,要靠从业者自己去学习。
一切初起,杜中宵拼着借债,也要给在铁监做事的人这么好的条件,为的什么?就是不得已只好走群众路线,发动起一切力量,在实践中学习,尽快让铁监完善起来。
不只是管理和技术人员,就连第一线的生产人员,这一段时间也是天天学习。戴都监来了之后,铁监的人力充足,现在都是白天进行基础建设,晚上进行小组学习。每隔三天,还有半天的集中学习,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群策群力,找寻解决的办法。这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培训的过程。
衙门里,杜中宵听着柳涚报着最后的花销,不由皱起眉头。现在几千人,每天的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只是粮草就是一个大数字,营田务赚的那点钱已经撑不下去了。
报完开销,柳涚道“如今铁监里几千人,每日里吃食便是个大数字。白面已经吃不起了,转运司也不肯再从其他州县调粮过来,只能催着唐州几处屯田的地方,尽快收了地里的庄稼,调米过来。”
杜中宵道“已是秋天,没多少日子新米下来,应该能接济得上。你还是要问问其他州县,看哪里有余粮。再过些日子,江南路的钱就运过来,可千万不要有钱买不到米,让米价上涨。”
听了这话,柳涚精神一振,道“运判说起,我才想起来,朝廷拨的钱就要到了。昨日公文,运钱的船已经过襄州,沿河而上,很快就到唐州了。”
杜中宵听了,兴奋地站起身来,道“有了钱,就一切好办!五十万贯在手,能用好长时间。现在我们人力不缺,能够自己建的,都不必假手外人,可以节省不少!”
柳涚苦着脸道“不过,来的公文还说,饶州铜监用了运判的湿法炼铜,现在铜产的多了,却要用许多铁。此次运铜钱来的船,回去的时候,要装铁回去,用来炼铜。现在炉子都没有建起来,我们哪里来的铁给他们运回去?”
杜中宵不由怔住,过了一会才道“五十万贯是内库拨下来建铁监的,如果运铁回去,铜监要拿钱来换才是。不然,人们凭什么把产出来的铁给他们?”
柳涚道“此事铜监已经想到了,所以多运一万贯来,要换铁回去。”
杜中宵心中暗算一下,一贯铜钱重五斤余,一万贯大约五万余斤铜,按二十文一斤铁算,可以买五十万斤铁。铁与铜,大约是十比一的价钱,好像自己不亏。
不过,现在铁炉还没有建起来,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