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6、春露秋霜,财神春花,戈鞅,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汴陵岁末的这一场雪,下了五天五夜,眼见着暖阁外的青松被日日积雪压得弯了腰,转眼便是腊月二十九。汴陵百姓有的回乡下过年,留在城里的多半也都忙于家中岁事,城中繁华街道纷纷闭户,一时倒冷清得像个孤城。
长孙府内张灯结彩,家人洒扫门户,布置香花祭祀供礼,厨房里烹羊宰牛,浣豆酿茶,各司其职,人人忙得脚不沾地。
严衍是客,又是伤病号,日日只在暖阁里看书看账,但窗外的热闹喜庆多少沾染了几分。先是有裁缝给他量体做了两身新衣,又有厨子来让他定两道除夜的菜,钱庄的小章送了干净桃木牌让他写桃符,扰得严衍烦不胜烦。但有些不耐烦,对方便理直气壮地告诉他,这是长孙家的规矩。
除夕对严衍而言并无特殊意义。
他父母早逝,祖父亦修无为之道,向来寡言少欲。往年除夜,都是祖父与他两两相对,除了命厨房加两个菜,便是考校他修为学识。一待亥时,祖孙二人祭过祖先亡者,相对一揖,回房休息。
严衍当然知道,别家府内都不似他家这样寡淡。但看长孙家的态度,也未免过于隆重了。
巡夜的刚敲过二更,暖阁的门扇“嘭”地被撞开,一股寒风卷着细密雪花扑进来。
书案上的烛火疯狂躲闪,长孙石渠跟头流水地撞了进来,一见他随意披衣坐在案前看书,不由得大惊:
“严先生,你怎么还没穿戴好?”
严衍皱眉:
“石渠兄有事?”
石渠怔愣地看着他,半晌一拍脑袋:“哎呀,我都忘了,你不知道我们长孙家的规矩。”
“……”严衍露出一丝苦笑,“这几日已学了许多贵府的规矩。”
石渠嘿嘿一笑:“别的我不管,今夜这个可是最有意思的规矩。春花和我去‘散金银’,你去不去?”
散金银,是汴陵一带富商祖辈留下的习俗。在年节之前,大雪之日,有德行的富商会前往城中最孤苦艰难的穷困人家,暗中以破碎金银或纸钞藏于贫家门户。这些贫家次日展门见了金银,不知何人,还以为是菩萨显灵,于是便可以这小小财富团圆家人,过个好年。
如今盛世藏富于民,贫家渐少,况且行善不留名,于善人生意并无益处,故而这传统失传已久。严衍没有想到,身为汴陵首富的长孙家竟还保留这习俗。
两人穿戴整齐到了门庭,一眼望见长孙春花抱着个沉沉的锦匣,立在大红灯笼之下。
她今日不欲招摇,穿了一身莹白斗篷,边缘亦是纯白绒毛,眉眼如墨涌,发上一枝嫩黄腊梅。于这幽幽雪夜之中,不似往日金尊玉贵的女财神,倒像是一只天然懵懂的梅花精。
听见踏雪之声,她回过头来一笑,仿佛春风化开了雪色。
“哥哥。”
见严衍跟在身后,春花微微一愣,面露责怪:
“外面这样冷,你把他拉出来做什么?”
石渠也不示弱:“你把他养在暖阁里,都快发霉了,金屋藏娇也不是这个藏法儿。”
“……”春花被他怼得一愣,一时竟找不到话语反击。
只得偷觑一眼严衍,见他没有恼怒之色,这才放心。
“这本是我家的习俗,雪夜劳累,严先生不必勉强同行的。”她歉意地解释。
严衍淡淡睨她:“出去走走甚好,倒也不勉强。”
“……”
春花瞪一眼得意洋洋的石渠:“那就同去吧。”
严衍踏前两步,行至灯火中。他面色虽苍白,但五官凌厉清冷,更有一股沉着气势,身着墨色大氅,衣袂绣着数株老松,正是春花特地让布庄的裁缝为他赶制的年节新衣。
这颜色孤高端正,果然很适合他。春花心中暗暗地想,有细碎的愉悦浮上心头。
西郊的方家巷子,是整个汴陵最贫穷的片区。除夜将至,别处都是一片欢腾热闹,张灯挂彩,只有此处一片沉寂晦暗。只有两三户人家的窗户透着暗淡的灯火,间或有女人孩子的哭声,有时又有连续的男人怒骂的声音,惊起远远近近的狗吠。
路上几乎无人,家家紧闭门户。三人涉雪而行,身后跟着的正是已经还俗回家的李奔。他回复了护院的装扮,看起来颇为孔武有力。有个醉醺醺的汉子路过,见这几人穿着考究,想上来蹭些便宜,见李奔往旁边一挡,也就讪讪退去了。
路边一只枯瘦的老猫惊叫了一声,飞快蹿进了树丛。
严衍道:“世人都道汴陵富庶甲天下,没想到,还有这样破落潦倒的地方。”
春花道:“汴陵能人众多,人人都想做人上之人,总有些争不过别人被挤下来,挤得毫无希望。此处房屋老旧失修,许多都已无主,或收着十分便宜的租子。因此居住的多是无处可去的流浪者,有因身有残疾而被抛弃的,有家中人口太多无力赡养的,也有那些烂赌成性不事生产的地痞流氓。他们远离繁华闹市,多是靠打些零工为生,往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若是走投无路犯了法纪,官府只管往狱里一扔了事,平日很少管他们的生死。”
她让石渠托着锦匣,自己从匣中拿出一颗碎银,以一张黄纸包了,亲自塞在一户人家的门扇底下。沿街沿户,都是如此,竟也不厌其烦。
严衍看见那黄纸上带着墨迹,于是另抽了一张来看。只见上头画着一幅小画:一个高高的匾额上画着一朵重瓣小花,底下是一个小人儿挑担执锄,咧着笑脸,小人儿的一只手上拿着个闪亮的金元宝。
他问石渠:“这画是何意?”
“这都看不明白?”石渠眉毛一振,终于抓着一个展露自己非凡智慧的时机,“这是我们长孙家铺子的招牌,底下这人在干活,拿了不少工钱,所以特别开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