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42、第 42 章,多功能科举考生,白日梦录,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本朝并不限制商人子弟参加科举,只是对那些家中有人做官的商户,朝廷每年都会定期派人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审查。这也是山西这一带许多人哪怕家里有钱也不愿意送孩子去读书的原因之一。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同时,官员们也能拥有一定产业,只是在类型和规模上都有严苛的限制,也同样需要每年都接受审查。
虽然暗地里还是难免会有许多灰色交易,但这一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官员们在利用职权敛财的程度和可能。
就比如袁县令,虽然他只是家中庶子,但袁家豪富,袁县令根本就不缺钱,完全没必要在任上搞什么巧立名目、鱼肉乡里的事,这也让他在百姓间的风评相当不错。
再加上袁县令自小被家族培养,说话做事都滴水不漏,虽然年纪不大,也是第一次外放,但这两年基本上没出过什么大错。
更别说,这袁县令的运气还相当之好。
刚上任没多久,就恰好赶上了金丝酿的横空出世,袁县令身为商人之后,触觉敏锐,第一时间就看到了金丝酿的前景和意义。
可以说,如今清源县城的经济虽然主要是由于金丝酿的带动,但其中也少不了袁县令的功劳。
王谨对袁县令这个人的印象也挺不错,因此,在收到袁县令派人送上门的帖子,感受到他对自己的重视之后,王谨也对这一次上门拜访多添了几分心思。
第三日上午,王谨穿着温氏前些日子刚给他做的新衣服,提着邓氏和董氏使出了浑身解数做出来的一盒各式花样的点心,谢绝了他爹和他大伯提出的要去送他的请求,直接步行向袁家走去。
一般情况下,县令和其家眷都是住在县衙后院的。但因为县衙的宅院都比较老旧,翻修起来也多有限制,因此,也有不少家里不缺钱的官员会在任上买一套自己的宅子。
显然,袁县令就是属于这一类不缺钱的官员。袁家的宅子距离县衙不远,也是整个县城中房价最高的地段,并且占地面积颇大。
这几年清源县发展蓬勃,再加上太原城的政治意义,王家宅子如今的价格都已经涨了好几成,想来,等袁县令将来把这宅子转手卖出去的时候,还能小赚一笔。
袁家的小厮显然是经过专业训练,对王谨的态度既不轻慢,也不会过分热情,令人感觉如沐春风。王谨将手中的点心递给其中一人之后,便跟着另一人往袁县令的书房走去。
本朝官员每逢五逢十休沐,今日是休沐日,袁县令正在书房里看书。
见到王谨进来,袁县令笑着同他寒暄了几句,接着便问起了王谨考上秀才之后的打算。显然,以袁县令的眼光来看,王谨考上秀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而说到对将来的打算,这也是王谨最近一直在考虑的事。
从前,他是一直打算要去府学的。
经过太/祖在位时的大力改革,如今的官学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各级官员也对教育较为重视。
至于除了官学之外另一种选择——书院,众所周知,宋朝是古代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岳麓书院、应天书院都是在北宋时期扬名。
本朝虽然兴办官学,但也并没有对书院的发展加以遏制。由于朝廷对官学学子的诸多补贴,再加上官学的课程较为固定,形式相对单一,建筑和设施也较为陈旧和简陋,渐渐地,就形成了有钱人去书院,没什么钱的人就去官学的现象。
正因为大量富家子弟的存在,就如同后世的某些私立学校一样,如今的许多书院也是攀比之风大行其道,不少学子都抱着结交人脉的目的去书院求学,只重交际,不理学业。因此,虽然书院的课程更丰富也更灵活些,但学习氛围还是不如官学。
王谨本身并不是一个热爱交际的人,虽然他也没打算完全“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一旦身处在书院那样复杂的环境,就难免要将许多心思都花在人际关系上,他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并不想本末倒置。
原本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去官学,而如今之所以犹豫,则是因为太原城里近几年兴起的一所“晋原书院”。
这晋原书院成立没几年,规模和底蕴都比不上太原城里的其他书院,但它特殊就特殊在,其创立人,正是当今皇后的亲爹,正儿八经的国丈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