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8、第 38 章,多功能科举考生,白日梦录,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时县衙门口的人群已经是炸开了锅,后面的人不停往前挤着,前面的人也是死活都不肯让步,王谨还看见了已经挤到最前排的他家二哥。
因为这几年的进补和锻炼,王家几个小辈的身高都远超同龄人,连今年已经二十的王谦,也在他青春期的尾巴上拔高了好几寸。
因此,王谨一眼就看到了高出人群一截的他二哥的那颗晃动的脑袋。虽然看起来头发乱了,衣服也皱了,但显然还是兴致极高,脑袋正随着衙役贴红榜的动作上下左右地不停晃动着。
县试放榜,又被称为“发案”。因前两场考试不分次第,只筛人数,所以使用的都是呈圆形的“团案”。这团案一般分为内外两圈,只写坐号,不写姓名。唯一特殊的,就是外层正中提高一字写者,乃是这场考试的第一名。
出发前,王谨就跟家人讲过这些规则。他还特意叮嘱,如果自己成绩不错,那也千万要稳住。毕竟他今年只有十一岁,太过高调难免引起别人的嫉妒,万一有人在背地里搞些什么小动作,虽然王家都不是怕事的人,但到底也不想平添麻烦。
于是,王谨就看到,等那红榜贴好之后,他二哥似乎有些激动地跳了跳,接着便转身逆着人流使劲往出来挤。好不容易挤出来之后,便朝着茶楼的方向拔腿狂奔。
眼看着快到了茶楼下,只见他二哥缓了缓步子,抬起头寻了寻,瞧见自家人之后,便手舞足蹈地比划了起来,右手伸着一根手指不停地朝他们晃啊晃。
这下,不用多说,包间里的人也都明白了,王谨这是考了第一场的第一名啊。
不过也没人觉得惊讶,齐秀才更是连表情都没变一下,大家都笑着向王谨道喜。
王谨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此时显得十分淡定,而王家人却实在是有些激动。
虽然都知道王谨聪明,可他再聪明也才十一岁,满打满算也就读了五年书,居然能超过那么多二三十,甚至四五十、五六十的人,直接拿到个第一名?
不过想到王谨之前说过的,第一场只是考最简单的东西,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他们便也强压下了激动的心情,笑着跟其他人寒暄了起来。
不一会儿,范家的小厮范云也回来了,他直接道:“王少爷第一名,其他几位少爷也都在榜上。”
听到这话,包间里的气氛彻底放松了下来。齐秀才勉励了几句,等各家的小厮都回来之后,几家人又闲聊了一会,接着便各自回家了。
等到第二场考试时,王家人明显放松了许多,也同意只让郑兴和吴山两人赶着牛车去送王谨了。
由于王谨上一场是第一名,这第二场便可以直接坐在室内的考场里考。
第二场的考题是四书文一篇、五经文一篇,以及试帖诗一首。拿到试卷后,王谨大致看了看,发现这题目都是中规中矩,并不算难。
第一题是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作文一篇。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大意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也就是说,只要在上位的人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第二题是“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
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意为大夫以法相互配合,士人以诚信相互考察交往。
诗题则是“不辨仙源何处寻”得“源”字,以此作一首五言八韵诗。
这句诗出自王维的《桃源行》,“春来便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祖籍山西,据说正是太原王氏的后人,倒也算是王谨的本家。
作者有话要说: 参考:
团案_百度百科
论语·颜渊_百度百科
礼记·礼运_百度百科
《科举·秀才:中国文化丛书·书礼传家》
科考题目出自清末秀才詹鸣铎的自传《我之小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