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至九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零一章 驱逐鞑虏(十三),汉元1836,舟至九天,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汉军如此迅速的逼近京师给满清带来的震撼是全方位的。</p>
</p>
实际上,从汉国初立的时候起,多尔衮就觉得不对。</p>
</p>
在满清眼里,刘锡命的汉国自然是篡明国而建,无论汉国上下怎么美化。</p>
</p>
但是怪就怪在这里。</p>
</p>
一般来说,篡国者对于前朝的一些政策应该是能包容就包容。</p>
</p>
例如满清入关之时,多尔衮便下令剃发,但是一旦明国百姓反应激烈,多尔衮也就顺水推舟地接受了洪承畴的建议,暂缓剃发令。</p>
</p>
这一举动对于满清接收河北、山东和河南等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p>
是以多尔衮才对刘锡命的政策生出这么大的疑惑。</p>
</p>
汉国怎么就敢直接废除程朱理学而不顾天下士人的感受。</p>
</p>
汉国怎么就敢直接废除官绅不纳粮之策。</p>
</p>
汉国怎么就敢直接宣布文武分流。</p>
</p>
……</p>
</p>
种种,种种,尤其是汉王刘锡命宣布将在全国开启义务教育,让所有汉人强制读书,更是多尔衮心生警惕。</p>
</p>
他私下咨询了洪承畴、田维嘉、刘汉儒等汉臣,结果发现他们也无法理解汉国的一举一动。</p>
</p>
仿佛眼前的汉国是一个全新的政体一般。</p>
</p>
所以当听到汉国说如果不同意,就要杀尽满人,多尔衮心中竟然没有一丝怀疑。</p>
</p>
走,回辽东,能走多快走多快。</p>
</p>
如果上天再给多尔衮一次机会的话,面对吴三桂这个反骨仔的请师,多尔衮一定不会同意。</p>
</p>
现在他眼泪都快流出来了。</p>
</p>
带着全族到明国来溜达一圈,结果自家的根了,建州诸申却损失殆尽,多尔衮悔恨交加。</p>
</p>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他失策。</p>
</p>
实在是刘锡命这个老阴比太阴险,他故意放任清军收拢明国的汉奸以及绿营,为的就是将来有一天能够一网打尽。</p>
</p>
至于满清本身。</p>
</p>
如果放在十年前,刘锡命可能想的是将满清上下斩尽杀绝。</p>
</p>
但是十年过去了,刘锡命也已经从一个愤青转变为了黑心政治家,所思所想自然也就不同了。</p>
</p>
现在在他眼里,如何让这批满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是关键。</p>
</p>
反正建虏的精锐已经在河南、江南等地杀的差不多了,</p>
</p>
实际上,真正在明末向汉人大开杀戒的还是要数汉人自已。</p>
</p>
比如数次屠杀江南的,就是已经在池州被斩首的高杰属下李成栋。</p>
</p>
就在北京城内的满人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城内的一众汉奸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恐惧。</p>
</p>
汉王刘锡命对待他们这些所谓的汉奸是什么态度,中原报上早就说的清清楚楚。</p>
</p>
在汉王看来,崇祯旧臣投降李自成还可以算作改朝换代,可以不予追究。</p>
</p>
但是投降满清却刻不能忍,尤其是江南钱谦益的下场传出来,汉国大理寺判决钱谦益等人有期徒刑二十年,更是让洪承畴等人心中震怖。</p>
</p>
坐牢二十年,那自已的人生岂不是白费了。</p>
</p>
自已这么多年寒窗苦读,才鱼肉百姓没多久就要从此青菜白饭,试问有几个人愿意。</p>
</p>
正是因为如此,洪承畴等人已经下定了决心,哪怕跟着满清走,也一定要离开关内。</p>
</p>
只可惜,他们的愿望恐怕要落空了。</p>
</p>
紫禁城内。</p>
</p>
“启禀摄政王,户部侍郎程泰定求见,说是有极其重要的大事向摄政王禀报。”</p>
</p>
多尔衮正在和他的大玉儿一起抱头痛哭却突然听到宫人来报。</p>
</p>
“程泰定?”</p>
</p>
多尔衮心下疑惑,虽说有些舍不得怀中美人,但是见程泰定说的急切,眼下又是紧要关头,生怕有什么问题的他赶紧将程泰定招到谨身殿问话。</p>
</p>
“在下此来是替我汉王向摄政王捎带一句话的。”</p>
</p>
没想到,程泰定开口的一句话就将多尔衮震的心中一颤。</p>
</p>
“你,你竟然是汉国奸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