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03章:北大的前世今生,我在北大学考古,莫鞑,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这一次,终于可以进入复试,却依旧被刷掉。</p>
</p>
最后无奈,只好调剂到云大。</p>
</p>
调剂一次比一次惨。</p>
</p>
嗯,这是后话。</p>
</p>
然而,对于北大的向往并没有磨灭。</p>
</p>
然而,向往也只能向往了。</p>
</p>
然而,谁又想到在一次考古工地发掘的时候,因为感冒晕厥过去的他,眼睛再次睁开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了呢。</p>
</p>
这就是命。</p>
</p>
命运的牵引让自已再次跟北大结缘,苏亦觉得挺好。</p>
</p>
众人大致打量一下校门,并没有久留,对于每一个前来复试的人来说,复试才是重头戏,参观是附带的。</p>
</p>
至于苏亦,对于北大不要太熟悉,前世来了太多次,而老大哥钱立群,人家五十年代就考入北大,再次回来,算是故地重游。</p>
</p>
就连陈飞,当知青前,也曾经来过北大,不然,他怎么会有北大梦呢。</p>
</p>
为了方面全国各地前来复试的考生,北大方面提供了校内住宿,时间限三天。</p>
</p>
然而,为了不耽搁,大部分考生都是提前来北大报道的。</p>
</p>
这一来,问题就产生了。</p>
</p>
因为,北大的复试通知书已经明确说明,提前报道的考生,不接待。</p>
</p>
真的按照通知书的规定,考生都是要等明天才可以入校报道,但在场的诸位,都重视这次复试,提前一天报道。</p>
</p>
这个时候,就有人犹豫,“北大会不会不让咱们进入校门内?”</p>
</p>
“不至于,顶多不安排住宿而已。”钱立群说。</p>
</p>
这点大家却不在乎,“这有啥,来之前在火车站没少睡地板,别说火车站,在知青点,荒郊野岭都睡过呢。”</p>
</p>
听到这话,苏亦却哭笑不得。</p>
</p>
这帮老大哥,都是吃过苦的人。</p>
</p>
当然,真要条件有限,在教室过道打地铺,他也行。</p>
</p>
但能不打地铺,不是更好?</p>
</p>
陈飞或许感受到他的担心,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先问问。”</p>
</p>
钱立群也道,“真不提供住所了,咱们到外面的招待所挤一挤也是可以的,不用担心。”</p>
</p>
苏亦点了点头,也只能</p>
</p>
作为老大哥,钱立群一马当先,直接朝着门卫走过去,“同志,你好,我们是过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这是我的介绍信,请过目。”</p>
</p>
身份证制度没实行前,唯一的身份证明就是介绍信,这是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很好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为社会治安提供了很好的保障。</p>
</p>
同时,也变相把百姓豢养在出生地。</p>
</p>
结果,北大方面比大家想的还要人性化,钱立群出示介绍信,门岗放行,北大还安排工作人员把众人领到指定的招待所。</p>
</p>
所谓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学生会的学生,而且一来还来了俩。</p>
</p>
都是本科生,一男一女,还都挺年轻,标准的大学生装扮。</p>
</p>
一来就开始做自我介绍。</p>
</p>
女生叫黄莺歌,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男的叫王先勇,学生会的干事。</p>
</p>
分别是历史系以及中文系大一新生。</p>
</p>
77年才恢复高考,如果不算之前的工农兵大学生的话,北大这边基本都是新生。</p>
</p>
不过两人则是以黄莺歌为主,一来就给大家问好,“诸位学长好,学校考虑到今年研究生复试情况特殊,特意安排了住所。”</p>
</p>
交谈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几天提前报道的考生太多,校方无奈之下,才开放招待所。</p>
</p>
这个无奈是真无奈,人太多了,一个个都在校园打地铺,那太影响形象了。</p>
</p>
“诸位学长,咱们北大校园有点大,诸位可以边走边观看咱们北大的校园,提前熟悉一下环境,对诸位日后的校园生活也是好的。”</p>
</p>
黄莺歌很客气,在去招待所的路上,还跟众人做相应的介绍。</p>
</p>
“咱们北大西门,跟前面的汉白玉石桥,都是燕大校友捐资修建的,名为校友门和校友桥。建于1926年。石桥现在也被同学们称为‘小金水桥’。”</p>
</p>
“小金水桥”的称呼,苏亦前世就听过,也就只有北大学了,才有这样的底气了。</p>
</p>
感受到众人有在认真的听讲,黄莺歌继续扮演导游的角色,“过桥后就是由贝公楼、穆楼和睿楼组成的三合院。建于1926年。贝公楼原名施德楼,1931年改名。这两个名字都是为了纪念汇文大学堂第二任校长詹姆斯·怀特·贝施佛德。贝公楼也是咱们北大的校长办公楼。”</p>
</p>
说</p>
</p>
因为他突然想起来,现在北大还没有校长到任呢。</p>
</p>
所以黄莺歌把解说放在楼前草坪上的那一对华表,“据说,这两个华表,和天安门前面的两个,是配错了的一对。不知是兵乱,还是工匠的粗忽,居然有这种事情。也就那么一说,没有人去核对、反驳。”</p>
</p>
还别说,这两对华表日后真的有人去核对了。</p>
</p>
好像北联大就有一个教授去做考证。</p>
</p>
实际上,北大这两对华表不是跟天安门的华表配错,而是国图文津分馆前的华表配错了。</p>
</p>
原先燕园这边是有三根华表的,不过这些华表都是当年燕大从圆明园废墟运回来的。</p>
</p>
燕大就是在圆明园旁边,当时,由于当时北洋军阀控制下,政府对圆明园管理的力不从心,以致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以“保存古物”的名义将圆明园安佑宫的华表强行运到燕大。</p>
</p>
实际上,不仅华表,燕大好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圆明园废墟搬运的。</p>
</p>
后世,圆明园废墟只剩下几块大石头,不仅仅是八国联军烧掉的结果,而是当年烧坏之后,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就没少从圆明园搬运建材,因为谁都知道皇家园林的用的建材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材料。</p>
</p>
民国时期的圆明园号称,取之不尽的废料场。</p>
</p>
大批的砖瓦,木材,石料等继续被倒卖,无数精美的汉白玉石雕、石碑以及假山太湖石等被运走,用去装饰和修建私人宅院和墓地。</p>
</p>
不过这些八卦,却不合适在现场聊,所以苏亦很好的扮演着第一次来北大的游客角色。</p>
</p>
同样,看到黄莺歌那么认真的解说,其他人也没有打断他的话。</p>
</p>
不仅苏亦,钱立群这个原北大老学长也没有。</p>
</p>
毕竟刚才钱立群也只是说到北大的来历,还没有来得及跟大家介绍校园呢。</p>
</p>
这姑娘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其他没有来过北大的考生对于北大校园的好奇。</p>
</p>
黄莺歌说的认真,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p>
</p>
很快,招待所就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这个时候,跟在队伍后面的苏亦就显得尤为鹤立鸡群。</p>
</p>
看到跟在众人后面苏亦,黄莺歌多少有些疑惑,“弟弟,家属是不能住招待所的。”</p>
</p>
顿时,现场一片哄笑,好不欢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