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9章:我来定义博物馆,我在北大学考古,莫鞑,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是伴随着中国博物馆的产生而产生,从其出现至今,大致经历了发轫、沉寂、复苏、发展四个阶段,如今逐渐走向成熟,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升。然而,从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来看,主要的研究内容还是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的教育功能,具体的包括从博物馆从教人员、接受受教育对象、教育理念、中外博物馆社会教育对比等等,对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关注不多,关于民国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研究的则更是寥寥。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社会教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基础资料。2015年由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民国文献类编》面世,该书收集了民国时期大量的教育和博物馆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所以,笔者试图回到教育的视野,从历史的角度去梳理和分析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发展概况,既有助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发展,又可期于历史中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借鉴一二。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中国社会对文化传承和发展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越来越高,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受此影响中国的博物馆正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座座拔地而起,博物馆的迅速发展势必会反过来推动博物馆学的发展步伐,民国时期的博物馆社会教育作为其中一点必然会逐渐吸引更多的关注,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
虽然研究者们已经从不同侧面对于博物馆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不难发现,此前研究多是从纯理论层面对博物馆教育进行分析探讨,或者是基于某一个或一类博物馆具体实践活动而进行的研究。从教育史学科视角出发,对博物馆教育,特别是民国博物馆教育做系统研究的成果尚未见。本论文在研究视角上立足于教育史学科,对民国时期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希望可以填补这一方面博物馆教育研究的空白,也期冀为此后今后博物馆教育的日臻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研究对象上,本论文关注整个民国时期博物馆及教育活动展开的普遍状况,而非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博物馆进行的个案研究,这有助于研究结论不陷于以偏概全,从而较客观、真实、完整地呈现民国时期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全貌。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既详尽完整地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对民国时期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历程加以梳理,因而有别于博物馆教育的研究现状,也凸显了教育史学科的研究特色,为博物馆教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论文涉及民国时期的博物馆数量较多,类型较为齐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研究结果的以偏概全,却也因时间及笔者自身研究能力的有限,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尚不充分。后续研究将补此短板,对相关内容作合理充实和完善。
既有研究表明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来源与西方国家,中国博物馆也由西方传入。鸦片战争打开了晚清中国的国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晚清知识分子、官员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社会,涉猎西学,游历海外;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也不断向晚清中国渗透,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理念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逐渐在中国传播开。
《我在北大学考古》来源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scrpt>();</scrp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