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桃散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六十三、背锅侠,大宋不怂,七桃散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敢让赵官家久等,范同紧接着说道“国公府上可以养私兵,于理不合,不如改封为郡公。”
范同的意思是国公太高了,因为国公同样有很多特权,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干脆再往下贬一贬,贬成郡公得了。
赵官家想了想,问道“可是应天府附近,并没有合适的封地可以封郡公。”
之所以一直在应天府附近找封号,是想把赵桓给赶到应天府去。若是在别的地方找一个封号,那就不能再以“就国”的名义把赵桓赶到封地去。
范同说道“徐州再往东是海州,海州在前朝又叫东海郡,不如改封为‘东海郡公’?”
赵构点了点头,随即眉头又皱了起来,说道“东海郡公倒是可以,可是海州现如今在金人手中,该如何是好?”
范同得以地摸了摸胡须,说道“那岂不是正好,让他在权且在应天府看管。”
看到赵官家紧绷的脸色,范同赶紧俯身拱手“不知妥否,还请官家定夺。”
范同暗自在心中告诫自己日后断不可在官家面前表现出得意的模样,今日只此一次。
赵官家面色稍缓,点头说道“可。”
可怜还在天寒地冻的五国城里,啃着窝窝头喂猪的赵桓,自己还不知情,只是短短的半天时间,他就从渊圣皇帝变成徐国公,又成了东海郡公。
其实他也没什么好可怜的。
当年二圣回归的时候,赵桓哭着喊着想回家,只求等当一个万寿宫使(岳飞和韩世忠现在的虚职),能当一个郡公,已经算是天大的恩赐了。
只可惜赵构不论多么恨他,都不能真的给他个万寿宫使,因为那样于理不合。
他不怕得罪赵桓,他怕得罪天下的士人和临安的勋贵。
……
李申之拿着几篇文章离开了临安府学,兴高采烈地回到了自己家中。
他满脸的轻松惬意,这次科举定当是稳妥了。
科举的考题经过他们几人的分析,猜得不离十,无非就是围绕朝廷现在的状态、赵构的性格以及行事特点分析,预测一下赵构将来的施政方向罢了。
赵构虽然怂了点,但是对于内政方面颇为上心。
南宋时期有流民归国,赵构给他们安置了土地并且免税,等到自己去世都没有征收过这些安置流民的税。
按照宋人的习惯思维,以后的方针无非就是发展农业,发展商业,增强海外贸易,稳定国内市场几个举措。
就赵构那水平,他也想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策略。
猜中了题目,李申之提议让大家每人做一篇文章,互相交流一下。
等到大家交卷的时候,众人又互相当起了考官,对每个人的文章进行了一番点评。其中韩平的文章排第一,陆游的排第二……李申之当之无愧地倒数第一。
于是乎李申之把众人的文章全都搜了过来,号称要拿回去仔细研究一番,向众位大文豪学习学习。
有这几篇样稿在手,科举的时候一定能写出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出来。
至少二甲进士不成问题。
洗稿么,键盘侠的基本功而已。
至于会不会在考场上有雷同卷,被判定为剽窃,那是不可能的。
他剽窃的几人都是大文豪,而大文豪们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从来不会写两篇一样的文章。
别说写两篇一样的文章,就算是上下两句话里面,有一个重复的词,甚至是同一句话里有一个重复使用的字,他们都会觉得浑身难受,强迫症发作。
……
省试越来越近,一个牵动无数人的消息终于传了出来。
李光回来了。
李光被隔离了。
李光,这位已经六十三岁的老臣,因为当初与秦桧不睦,被贬谪到绍兴当知府,最近才接到官家的诏书回朝。
回朝的目的很明显,主持科举。
宋代主持科举的大臣,与现在高考的出题人一样,当题目未出之时就会被封闭管理,直到所有的考生全部考完,才能重见天日。
虽然过程辛苦了些,但是却非肱股之臣不可担任,体现着官家的极度信任。
李光就是这样一个人。
用李申之的眼光来看李光,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却又是一个很容易被理解的人。
李光一直支持和议,他的这种支持是从一开始就支持,所以在最开始他一直被视为秦党。
可是随着他与秦桧交往日益深入,发现了秦桧的真面目,于是直接上书指斥秦桧“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看得很准。
惹得秦桧大怒,而李光也马上请求辞职。
这时候赵构将李光召入对话“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朕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
李光说“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
于是李光去了绍兴。
看他行事前后矛盾,一会要和议,转而又与秦桧作斗争。当官家打算重用他牵制秦桧时,却选择了辞官,看似矛盾重重。
其实李光是一个重规矩、重礼数的人。
他支持和议,是因为和议是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为了依附谁而支持和议。从这一点来说,在和议的道路上,他比李申之更纯粹,甚至比秦桧和赵构都更加纯粹。
他反驳秦桧,是因为发现了秦桧的真面目,内心的良知促使他必须要与邪恶作斗争。
而最终的辞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忤逆了丞相,违背了礼数,所以才辞职。
在他的价值观里面,当他弹劾了秦桧之后,官家要是同意他的看法,就应该免了秦桧的丞相之位。既然官家没有动秦桧,说明自己不该忤逆上官,于是选择了辞官。
因为他不会虚与委蛇。
赵构也是考虑了很久,才选择将李光招回来。
这是一个能让赵构百分之百放心的人,有能力,有原则,正直,忠心耿耿,支持和议,简直完美。
不得不羡慕赵构,手下人才济济,随便拿出几个来都能独当一面。有人总是说南宋缺相,其实并不是说南宋没有能人,而是南宋的历代皇帝都放着一大堆的能臣而不能好好利用。
就像北宋缺将,不是手下无将,而是自己宁愿打败仗,也不愿用手下的能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