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出海
竹瓦七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一章 出海,我全家跟着房车穿越了,竹瓦七姑,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被京城一众丈母娘惦记的张晓珲正在一艘三桅硬帆船上操纵船帆,船帆采用多根横桁支撑,配置复杂的帆索操纵,是我国古代船舶使用最多的翼面型风帆,具有极其优良的空气动力性能,可以利用各个方向的风力产生最高效率的推力。
如果单纯以船只的性能来看,大乾的船只完全可以胜任横渡大洋的重任,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远航至波斯湾,欧洲直到公元15世纪才出现三桅帆船,而三桅帆船在欧洲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技术极大提高,直接促成了航海大发现。
而且我国早在公元三世纪就已经出现采用多根桅杆前后错位配置,主桅杆向船尾方向倾斜等多种先进技术,古代中国的帆船操纵也达到了相应的高度,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少。
张晓珲现在就带着他的三十名未来的舰船船长在跟随水师营的老水手学习操纵船帆,“不打无准备的仗”是刻在他脑子里的铁律,特别是还有父母妹妹和刚出生的弟弟们,他都不允许自己抛下他们去冒险。
在现代时他也需要掌握操作帆船的技能,因此现在学习起来相当于复习,老水手程四海纳闷地看着这位年纪小军阶高的小将军,不是在邺城那干旱少水的地方长大的吗?怎么操作起桅帆来比上船一年的水手都熟呢?
“头,前方有一艘民船。”练习爬桅的一名突击队员向下方的张晓珲报告。
他们刚刚上船出海时还被颠的吐出黄疸水,但现在已经可以站在最高的横桁上观测海上的动静了。
“几桅?”张晓珲问。
“双桅,船上甲板没人。”桅杆上的队员答道。
甲板没人就有些不对劲了,双桅的民船不是小船,而且民船出现在这附近本身也有些怪异,这一带不是航线,他们进到这处海域是根据皇帝给张晓珲的海图进来的。
这海图是安西伯画的,那小岛也只是标注了大体位置,也许安西伯并不是真心想让张晓珲找到这座小岛,而是想将他耗死在海上。
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对一个从未出过海没有任何航海经验的人而言,贸然进入大海,光是找方向都够他头大的了,这个时代虽然已经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但总体还是比较落后,而对有经验的水手来说,平时航行的地方都是自己经常行驶的航线,不熟悉的海域则是要坚决避免进入的。
可偏偏来的是张晓珲,这片海域他何止熟悉,稍大一些的岛屿他都曾经涉足,对一些小群岛的位置也是了如指掌,而且他还带着高精度罗盘战术指北针,即使大雾天气或者阴雨天看不到天象也不会迷航。
他们驾驶的是一艘普通的大乾战舰,张晓珲凭着兵部的信函调用了这艘舰船,除了五十名熟练水手负责驾船,船上另有五十名水兵和张晓珲带来的队员们,舰船指挥权也在张晓珲手上。
张晓珲攀上桅杆,一手抓住缆绳,一手拿起望远镜观测。
妹妹说她很快可以烧制出光学玻璃,到时候会有最初级的望远镜面世,自己手上的这个望远镜也就不算特别稀罕的物品了,而且张晓珲在望远镜外面套了个轻巧的布兜,远远看去就看到他拿着一个扁扁的布袋子放在眼前。
肉眼仅能看得出轮廓的船只在高倍高清的镜头下连船板上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甲板上不是没人,而是没有活人,横七竖八地倒着几十具尸体。桅杆上满帆,船只在风帆的作用力驱动下漫无目标地飘动着。
“向那艘民船靠过去,准备接舷。”张晓珲大声下令。
“是!”甲板上船员大声应道。
进入这片海域已经三天了,他们连个鬼影都没见着,老水手们都暗自在心中嘀咕,这北地来的小子究竟懂不懂走海,可别把他们领进水鬼屿去。
现在突然看到一艘船,不管是什么境况,首先说明他们不是唯一的。
舰船很快靠近了这艘民船,这是一艘方艄,方头方尾,也就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沙船,因为吃水比较浅,所以通过性能强,不容易搁浅,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船头为平头,因此受水面积大,破浪能力差,导致航行速度很慢。
舰船靠近沙船后更加可以确定这艘船没有可以自由行动的人,不然早就出来察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