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郎不姓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0章:神机之弩,汉灵昭烈,七郎不姓杨,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陕州州衙之内,经制使王喜一脸愁容,脸上哪来半分喜色。
也难怪,城外突然出现大队金兵的踪迹,让他顿时紧张起来。
他没法不紧张,整个陕州城,算上刚刚招募的义军也只有不足五千人,其中还有不少人是盗匪出身。让他们抢抢百姓可以,要面对金兵?王喜实在不敢想象。
“去请李大人的人去了多久了?”王喜一也焦虑地看着门外,一边问道。
“已经去了有一会儿,应该快了,大人。”立在下首的一名随从应道。
王喜一直觉得自己这个名字取得不错,因为他的运气一向很好。
靖康元年,他刚刚荫补入伍就遇上了金兵南犯。他随种师中将军东出潼关勤王,因解汴京之围有功,得以升任中山府马步军副总管。
其后种师中救援太原时中伏战死,王喜当时也在军中,却因为担任殿后之职而侥幸身还。
金兵第二次包围汴京时,王喜又随陕西宣抚使范致虚东出武关勤王。结果范致虚大军在邓州兵败,西北军精锐尽失,而王喜再次全身而退。带着麾下千余人逃到河东一带,当了一个月的流寇,
不久之后,他又被鄜延经略使张深招降,奉命镇守陕州,以经制使之职兼知陕州,成一方军政主官。
他原以为这是个肥差。但随着汴京城破,洛阳告急,陕州这座地处入陕咽喉之地的重镇又成了金兵觊觎之地。
正当王喜为身处这个四战之地坐卧不安时,一个年轻人的出现又拯救了他。
他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石壕县尉居然如此善战,屡破金军。这也让王喜喜出望外,感叹自己是吉人自有天相。
这个人就是王喜在等的人李彦仙。
“下官李彦仙见过大人。”李彦仙终于来了。
王喜顿时一扫愁容,连忙上前相搀,“李大人不必多礼,来来,快请坐。”
李彦仙知道王喜为何急着寻他,因为他也得知了金兵出现的消息。而且在来州衙之前,他已经命部下登上城楼戒备,并开始调集守城器械。
自从因为劝谏范致虚被逐之后,李彦仙一直辗转于河东陕西一带,继续组织义军抗金。直到出任陕州石壕县县尉,遇到王喜。
在李彦仙眼里,王喜和范致虚亦是一路货色,文人出身,不谙兵事,只时因形势相逼,才被推上了领军一方的重任。
不过和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范致虚相比,王喜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他有自知之明。
他知道自己并无统兵之能,所以在军事上也从不乱插手。尤其是在发现李彦仙是位打仗的行家之后,他也不拘一格,将指挥军队之事统统交给了这位县尉。
而在经历了上次被范致虚怒逐之事后,李彦仙也开始懂得,要适当地收敛一下自己的傲气。
因为他明白,要想合力抗金,他不仅要赢得王喜这样的上司信任,更需要他的全力支持。而给足他们面子则是获得支持的必要条件。
好在,在和金人作战这个问题上,王喜对李彦仙的建议一直是言听计从。而李彦仙也一直是以军师的身份出谋划策,最终发号施令的重任还是交给王喜,这也让王大人感觉很好。
“王大人,探马所报情况如何?”待坐定之后,李彦仙马上问道。
“据报,金兵有骑兵过千,步卒不详,距城东大约只有三十里了。”王喜道。
“大人莫急,目前金兵意图尚不得而知,我等可先静观其变,再做决断。”李彦仙道。
“李大人之意是金兵并非为攻城而来?”王喜又问道。
“金兵所来何为,下官眼下也不得而知。”李彦仙道,“不过,若是要攻城的话,应该不止只有数千人,大人可再派出探马继续哨探金兵动向,尤其注意探查金兵是否携带了攻城器械。”
“好好好,本官这就派出探马。”王喜道。
“对了,下官敢问大人,城中目前粮草情况如何?”李彦仙接着问道。
“城中粮草尚足,可供半年之用。”
“好,大人放心。金兵若真敢来攻城,下官定叫他有来无回。”李彦仙信心十足道。
“有李大人此言,本官就放心了。”王喜顿时喜上眉梢,“城防之事,但有所需,李大人直管开口就是。”
“下官领命。”李彦仙拱手告辞。
对于守住陕州城,李彦仙的确是信心十足。
一则,陕州城不仅背靠黄河,城防坚固,不必担心四面受围。二则城北十里是三觜山,城南十六里则是天柱山,皆依山势筑有军寨,三处互为犄角之势。若金兵来犯,可相互支援,左右呼应。
此外,李彦仙一直惦念着的破敌神器床弩的制作也快完工了,而今日正是测试的日子。
一旦有了床弩,即使面对金军的重甲骑兵,李彦仙也心里有底了。
出了州衙,李彦仙一路纵马往校场而来。
校场在城南城门附近,从州衙门前的大道一路向南,快马加鞭也用不了多久。
眼见校场大门在望,李彦仙心里惦记着床弩之事,催马疾驰,顿时扬起一路尘土。
“李大人,李大人。”李彦仙策马刚奔到校场大门前,只见一名麾下的都头奔了过。
“叶都头,何事?”李彦仙连忙带住了马缰。
“恭喜李大人,有人拔了头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