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打老虎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二十五章:万象更新,锦衣,上山打老虎额,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孙承宗所说的是实情。
其实人们对于这个时代的理解可能很简单。
发生了灾荒就去赈灾便是了,辽东要去打仗了,便去打仗。
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帝国的机器转动,自然而然,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可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在执行的时候,这一切都有无数的变数。
这么多的粮食,你得搬运,首先你要做的,是需要足够的人丁,于是你先要让人服徭役。
运输这么多的粮,十万八万的粮夫是肯定要的。
打算走几天呢?从京城到关中,一年半载可能夸张了,可三五个月却还是要的。
问题又出现了,挑粮的是人,人家一路运输,你得给人一口吃的吧,怎么办?就地吃。
于是……一个人挑着两百斤的粮,这一路走走停停,三五个月过去,一百五十斤的粮食就吃没了。
实际能运输到的是多少呢,只有五十斤。
就这五十斤,你还得确保户部的人每一个都奉公守法,大家不贪不占,还得确保送到了关中的官府之后,上上下下的官员不吃拿卡要。
可实际上……这些其实也是必要的开支。
也就是说,两百斤粮,正常的情况,真正能到灾民手里的,能有二十斤就已不错了。
这种损耗,是十分惊人的。
在生产效率和运输效率低下的年代,一个地方发生灾情,就意味着朝廷随时可能耗费掉半个国库。
灾情如此,打仗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何,中原王朝不敢轻启战端的原因,因为耗不起。
毕竟,你救个灾就要这么多民夫,耗费这么多的钱粮,而大量征来的徭役人丁,这些人三五月时间,都花费在路途上,就等于是人力完全空耗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这也是为何,建奴人差一点拖垮整个大明的原因。
现在内帑确实有钱,可是在灾情出现的地方,钱是没用的,只会让囤货居奇的商贾得到暴利,必须得调拨粮食去,才能解决问题。
若是不调拨,那便是饥饿发生,人相食,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最终就会……振臂一呼。
孙承宗此时倒是有耐心向张静一解释关中所发生的情况:“自从流寇四起之后,许多的田地荒芜下来,关中、河南一带,破坏极大,朝廷征来的粮,已远不如从前,现在灾害却依旧频繁,便是内帑也无法解决,调粮,朝廷无法承受,不调粮……百姓也无法承受。”
“殿下,老夫说句实在话吧,现在朝廷已是伤筋动骨了,不是抄几个家就能解决问题的,倘若还继续新政,不切实际,老夫担心啊……”
张静一没想到,他会将话题,转移到了新政的上头。
一旁的大臣,也默默地听着,此时听孙承宗苦口婆心的劝说,也不禁精神一震,他们显然……也认同孙承宗的话。
是啊,看在国家已到了这样的地步,还是少折腾吧,瞎折腾啥,大家都多活几年,不好吗?
张静一却道:“既然损耗如此巨大,那么我们应该去想,怎么样才能减少损耗,却为何想着停止新政呢,难道没有新政,两百斤粮运到关中,到了灾民手里就超过二十斤粮吗,这是暂缓新政能解决的事吗?”
孙承宗:“……”
一旁有人终于憋不住了,正是大理寺卿陈扬美。
这陈扬美禁不住道:“话不可这么说,损耗是自古有之,秦汉时就有了的。”
张静一嘲弄地看他一眼道:“从来就有,所以就可以视而不见吗?”
陈扬美一听,要呕血,这不是抬杠吗?
“我们不是在空谈,是在说实际情况。”
“我说的也是实际情况。”张静一很认真地道:“因为有损耗,所以大家认为理所应当,国库每年的收益,几乎七八成都浪费在这损耗上头,可是诸公却从来不去想办法改变这种损耗,却还个个洋洋自得,这是什么道理?”
这等于是把大家又骂了一次。
一旁旁听的人,个个露出蕴怒之色。
不过碍于对方是张静一,却也奈何不了他。
孙承宗只好叹息摇头,张静一这是油盐不进啊!
其实他的意思很简单,现在到处都是灾荒,流寇又闹的厉害,这个时候暂缓新政,是为了收买人心,可别让那流寇趁机将人心给收了去。
哪里晓得,张静一很刚烈,对此完全不视。
年轻人啊年轻人……
孙承宗摇头,心里一时堵得慌,觉得张静一没有明白他的苦心。
此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