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笔老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33章 采集硫磺,明末黑太子,牛笔老道,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由于郑芝莞的船队不可能长时间在崇国海岸停靠,在海捕丰收,大排宴筵之后的翌日,朱由樻便御驾亲征火山采矿了。
根据太子给出的标注,距离崇高城最近的这座火山海拔高度不及三千尺,非常适合攀爬与开采硫磺。
至于有没有硫磺,那就要看这座火山是活火山还是死火山。
如何判断?
肉眼辨别!
冒热气的就是活的,没气的自然就凉凉了……
万幸!
这座火山仍然在冒气,虽然气息微弱,可终究还算是苟活着。
常年开采或许不大可能,但若是发现足够的硫磺的话,装满一支船队应该可以。
硫磺!
按照字面意思,便是黄色之物。
属于火山喷发的副产品,尤其盛产于准喷发状态的火山(只流岩浆,不喷发)。
崇国的一位藩王加上两位郡王,召集了近两千百姓,前来寻找硫磺,可谓是兴师动众。
怀安郡王朱由札与河阳郡王朱由材在率部去往自己的新地盘之前,也要学习一下如何找矿。
有火山的地方不一定有硫磺矿,但有硫磺矿就意味着能够套现真金白银了,故而此物对两位郡王的吸引力极大。
由于还未下雪,火山远处被植被所覆盖,靠近火山口的位置则布满了火山灰,仅凭双眼实难发现硫磺的踪影。
好在百姓们都携带了锹、镐、榔、锄等工具,由于这里是崇王的地盘,在得到崇王的允许之后,便可遍地开挖了。
但是忙活了一个时辰,甚子玩意都没发现,刨得倒是遍地是坑,非常影响火山周边的风景,也不知道这里的土地爷会不会因此而动怒……
由于整个船队,包括郑芝莞都在等着,迫不得已,朱由樻只得下令让家丁组成探险队,去往极度危险的火山口。
据太子上的册子所写,越是靠近火山口的位置,就越能发现硫磺,因为液态的硫磺接近血色,而半凝固状态的硫磺将会冷却为橙色,固态后的硫磺才是浅黄色。
一旦发现有色差变换,那就可以肯定是硫磺了,因为岩浆遇冷就直接变黑了。
听说火山口附近会有毒气,探险队成员都戴上了口罩,挡住口鼻,上面还用水沾湿了。
一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成员身上绑着绳子,脑袋上顶着头盔,手里拿着榔头,在不断地试探周边的地貌。
若是能敲出大量的硫磺,那就无需靠近火山口了。可惜天不遂人愿,大伙也只能硬着头皮勇闯火山口了。
在他们看来,这种差事要比进山打老虎还要危险,天知道此举会不会惹恼山神,进而发生火山爆发。
但是王爷下令,没人敢不从,万一发现了硫磺矿,不但可以保住性命,还能领到一笔赏钱。
直到爬到环形山顶,可以往下看到波绿如画的湖面,众人已然是心旷神怡了,没想到火山口的景色居然是由此的优美。
往下也不是很陡峭,众人便向冒热气的地方前进,直至发现了湖边有一些固化的块状物,感到非常奇怪。
用榔头敲开之后,便发现了他们一直期望得到的黄色物质——硫磺!
众人在欢呼之余,急忙向环顾四周,只见到处都是类似的物件。
将其逐一敲开,无一例外,里面都是呈块状的硫磺。
这么一大片得有多少,大家都算不清楚。
不过用搬运后称量的方式,就应该可以计算出来了。
这些都是在酸性火山湖边冷却下来的硫磺,只不过被灰尘包裹后风干了,变成另外一番模样了。
甚至连他们脚下的土地都是由固化的硫磺所组成的,就等同于一群人站在由银子铺成的地面上一样,因为硫磺就可以套现。
队长立刻遣人发出烟花向王爷报喜,派人过去再返回来那就需要太长时间了,还是用信号弹最为便捷。
崇王朱由樻见到从山顶发出的信号,立刻大喜过望,此地看似荒芜凄凉,实则资源丰富,不论是陆地还是海里,都能给他带来天大的惊喜。
朱由樻立刻派了五百人跑上山顶进行开采,其余的人则守候在半山腰与山脚下,用来搬运与装船。
此前朱由樻都做好了运气不佳的准备,打算在此地搜寻无果之后,再与郑芝莞一道乘船北上,去其他火山进行探查。
没想到最近的一座火山就有收获,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座火山就在海边不远处,装船非常便捷。
由于火山上的植被不多,表面较为光滑,故而在山顶开采出来的硫磺只要直接往下扔,便可以滚出很远的距离,节省了很大的人力。
当然也不是随便瞎扔,根据作业了流程,每一刻钟才能将积攒起来的硫磺往下扔一次,这样才能让下面的人安全采集。
每船就算装载一千斤,七百船总计也达七十万斤,算上一些大船,不下一百万斤,开采难度当然很大。
不过既然发现了硫磺矿,郑芝莞也不忙着走了,有钱不赚,那才是傻子呢。
更何况闲来无事还可以让手下去捕鱼捞虾,水手们也乐意免费在此地大吃大喝。
买硫磺的银子,郑芝莞已经带来了,因为他也知道太子说堪察加半岛盛产此物。
不过由于他赚得是大头,在产地采购硫磺,价钱自然非常便宜。
纵使装满了一百万斤,所需支付的银子也不过一万两而已。
运抵天津,朝廷就会拿出五万两银子来买进。
然后郑芝莞再用赚来的这笔钱去采购藩国所需的各种物件,等运抵周国与崇国,那便可以得到价值超过十万两的土特产了。
一年之内,用一万两的本钱,赚到十倍于此的银子,只怕大哥郑芝龙知晓之后,也会对郑芝莞刮目相看的。
真要是做大生意,说不定今后与“北地”诸多藩国的海上贸易,将会是郑氏的一项新业务,总额不下上百万两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