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从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七章 瓷码,苏厨,二子从周,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五十七章瓷码
礼拜完毕,史大点火烧窑。
很快炉火便燃了起来。
焦炭燃烧非常稳定,这对瓷码的烧成是非常有利的。
这一批瓷码用的大窑,大小两套,一共七万多枚。
史大专心致志地照顾火候,苏油跟张麒几个小的交代了规矩,认真看,有问题先记下来,开窑后再提问。
除了自己在边上小声的解释,任何人不得开口说话。
经过改造的磁窑,其实已经和后世馒头窑没有区别,甚至在燃料和结构上,比绝大多数后世柴窑更加先进,加上现在史大远超后世的柴窑经验和高超技艺,苏油对他完全有信心。
这还只是相对的低温,难度不大,直到傍晚,这一窑便烧制冷却完毕。
一匣匣瓷码被陶工们送了出来,陶匣打开,里边整齐排布着一枚枚精美洁白的瓷制印码。
同料,同工,同炉,这是苏油提出的要求,最大限度避免烧制时的公差。
老于带着两个儿子扑了上来,拿着百分尺开始测量瓷码的大小。
误差在厘级,最大零点三毫米。
这样的字码很少,但是按照苏油的要求,超过零点二毫米,也就是两小厘的,都属于淘汰产品。
老于都急了,唰唰唰排了一页大小字体交错的《唐诗三百首》出来:“小少爷你要讲道理啊!雕版都不过如此!”
苏油断然拒绝:“我们的活字码,就是要做到比雕版还要精良!”
老于顿时老泪纵横:“那老头我干了几十年的手艺,这就废了?”
苏油赶紧拉着老于的胳膊:“于工,这话从何说起?有了活字,对您的工艺要求只会更高。”
“活字码,只是解决了印刷的效率问题。你要努力做出更细腻,更秀美,更小巧的来。现在只是开创了一个印刷的新时代,不过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而已。离完全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程文应也过来说道:“老于,小油说得没错,这批字体,和雕版大小一致,我们接下来,还要搞出更加挺括的纸张,更加细小的字码,更加精美的装帧。我大宋文教,只会更加昌繁。这其中,少不了你的功劳!走,回去试版去!”
老于这才醒悟过来,擦着眼泪赧笑道:“老夫这才是猪油蒙了心了,这么大好事,怎么就哭上了?”
的确是大好事,如此高精度的瓷码,安放起来只需要薄薄一层底胶,几乎没有错乱摇落的可能性,字与字的间距行列精度与雕版丝毫无差,但是效率那就是天差地远了。
苏油还对程文应提出建议,给审版工房配上几面铜镜,将排好的雕版通过铜镜来审稿,那便与正常看书无异。
这便不再需要专门看反字的专用人才,随便招一些识字的童生都能完成这部分工作,那批人则可以腾出来,投入到治码的工作当中来。
程文应对苏油的智慧,又有了更高的评价,这贤侄,简直多智近乎妖了!
于工对烧废的数百枚瓷码还是心疼得不行,准备带回去,说是打磨打磨也能合用。
这下就连有瓷公鸡之称的史洞修都看不下去了,老余你逗我,什么锉刀能吃得动玉瓷?小油说的,这叫废品率,是必然的,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重做一批补上不行?有打磨瓷码的功夫,我都又烧出几千枚来了,这叫效率!效率懂不懂?!
史洞修的工作做完,便轮到程文应心急如焚,再三挽留不住,便只好任由他带着老于等人离开。
至于苏油,则留在了史家庄子,带着几个小孩参观,从淘泥到烧窑,全套流程看了个饱。
这些对苏油来说,都不是秘密,随口指点几处可以改进的地方,史洞修便乐得不行了。
苏油见史洞修很上道,便留下了又一张图纸,这又是提高效率的好东西——球磨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