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7】羡慕,清洁(4000)
云沐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447】羡慕,清洁(4000),快穿之掌家女主只种田,云沐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妈妈到底是去过省城的人,如今再回到小县城,眼界上广阔了不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挣得多,就不会显得那么小家子气,每次回家,她都会被村子里的妇女们围起来,扯着她的衣裳问她哪儿买的,哪儿做的。
妈妈这几年就没买过什么衣裳,更没做过,都是拾郑家媳妇闺女的,因为她照顾的好,所以人家对她都很大方,这衣服上几乎没有补丁,即使有,她也不嫌弃。
因为料子好不说,还保暖,夏天的的确良衬衣,布拉吉长裙,还有小皮鞋,小皮包,都很漂亮,毕竟都是大城市打下来的,哪能是他们这小地方能有的?
妈妈本来长得就精神,如今这一收拾,更显年轻了,和这些经常风吹日晒的妇人们站在一起,真的像是两个世界的人,所以只要她往村口一站,不大一会儿身边就聚集好多人。
幸亏妈妈身上没有戴任何的首饰,要不然更不知有多少人眼红嫉妒了。
“你脸上涂得啥啊,怎么这么香?不像是蛤蜊油,”
乡下小老百姓,能擦的起的就只有蛤蜊油了,毕竟五分钱就能买一小盒,要是雪花膏,那得两毛钱,谁舍得啊?
但却不知道蛤蜊油一小盒才多少,用不了多久就没了,而雪花膏贵是贵,但能用好久啊!
这年代的护肤品品种很少,像是两毛三一盒的百雀羚润肤霜,黄色的盒子,非常醒目,涂在手上和脸上特别的油腻,尤其适合冬天用,老远就能闻得到它独特的香味儿,特别的浓烈,冬日里皴裂的手,只要涂上这个,就能得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再就是友谊霜了,扁扁的铁盒子,淡黄色,冬天的风刺激的脸上会爬满裂纹,只要擦上几天的友谊霜,这种干裂纹就会消失无踪,非常管用,而它的售价也不贵,比百雀羚的便宜两分钱,两毛一就能买得到。
很多人没见过蛤蜊油,其实蛤蜊油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非常环保。
它的包装是所有护肤品里最特殊的,白色贝壳上有各种纹路不同的褐色线条,有粗有细,分布不均,贝壳涂蜡后再贴上标签,就是完整售卖的蛤蜊油了。
它的面油装在白色贝壳里,里面的膏状更像是熬制好的猪油,抠出来一点置于手掌心,然后用手指头轻轻涂抹点再均匀的涂抹在脸上,再冷再干的冬天,有了它的保护,不会让你咧嘴笑都感觉皮肤干巴巴的难受。
蛤蜊油的贝壳上下是可以扣住的,用完之后还能用来做装饰品,丁香就用它穿出来一个特别形象的小兔子,手工制品摆在她的写字台上,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她和丁香惯用的就是蛤蜊油和雅霜的护肤霜,这种雪花膏是用白色的瓷瓶装的,看起来非常上档次,它不太油腻,涂开之后还有一股子淡淡的桂花香,彰显优雅。
他们家买的都是大瓶,一瓶五毛八,小瓶的要三毛七,妈妈脸上独特的香味儿,其实就是雅霜的味道。
雅霜就是郑家子女给妈妈还有郑奶奶寄回来的化妆品之一,因为她们用这个不过敏,舒服,所以也会给妈妈寄,妈妈只会在出门的时候用这个,平时都用友谊或者百雀羚,这种好的面霜,她会很大方的送给她和妹妹涂,因为雅霜质量好,有护肤清洁的作用,适合她们俩这个年龄段的。
倒是没想到,刚回家,往她们跟前这么一站,就给闻出来了。
家里的这些妇人,是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面霜,五六毛一瓶,对她们来说何止奢侈,可能见都没见过。
妈妈不是个高调的人,所以她很随意的说了句。
“哦,这是我儿子给我寄回来的,海边的人都涂这个,我也不知道叫啥,反正是白色的瓶子。”
“那应该不便宜吧?”有人眼睛发光,明显是想让妈妈给带的,妈妈不想沾这个麻烦,点了点头。
“不便宜,小瓶三四毛,大瓶更贵,主要海边日照时间长,皮肤晒的久了会蜕皮,所以他们也是没办法了,才用这个,贵是贵点儿,至少能保护好皮肤。”
妇人们一听价格,忍不住咋舌“小瓶的都这么贵?那你儿子够舍得啊,我听我闺女说,你俩小闺女皮肤好好,该不会也是搽的这个吧?”
赵青青淡笑着点头“差不多吧,我家老大老二比较宠妹妹,有啥好的都想着她们,我也是沾了他们俩的光。儿子不就是趁着这个时候孝顺的嘛,等人家结了婚,哪里还会想起我这个糟老婆子?”
“诶唷,你可别这么说,你还年轻着呢,咋能说自己老婆子呢,不过你这话说的对,这儿子结了婚啊,都跟娘不一条心了,你这没婆子的人是不会懂的,不过你儿子们都不错,也不知道哪家的姑娘能住他们,没想过要回来吗?都几年了,我看有的人两年都回来了,咋你儿子们都过了两年还不回来?”
“他们从士兵转士官了,只要干得好,就能一直干下去,我寻思回来也没工作,还不如在部队干呢,随他们去吧,反正儿大不由娘了,”
“那是你儿子多,不争宁这个,你看我这一个儿子的,我巴不得他一辈子呆在我身边。”
……
丁薇也是服气这些妈妈们了,只要一谈起自己的孩子,就会忍不住显摆,不过在妈妈这儿,她们明显没有显摆的资本,因为不管怎么比,都比不上。
不仅仅是儿子,闺女也比不了,连她们自己,甚至老公,也比不上赵青青和丁振龙,更何况人家家里还有爷爷奶奶,不像他们家,从嫁过来就没见过公婆,不知道多少人对此心生感慨,这命好的人,走哪儿都看着容光焕发的,你拿什么羡慕?
他们唯一觉得安慰的地方,大概就是子女都在身边。
然而这却是最没出息的一种表现。
因为多数人都是在家务农,在改革尚未开放的年代,几乎无人外出打工,就只能窝在自己所在的小乡村里,连进城打零工都需要接受生产队的统一安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