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我是泡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8章,拒绝米其林评级的三星小店,我是泡泡,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虽然陈阳战意十足,但现实的差距摆在那里。</p>
一个做蟹黄汤包出名的大师傅,金陵汤包都能做到S+的水平,更何况他本来就十分拿手的蟹黄汤包呢。</p>
中场休息,陈阳和葛伟每人都蒸制了四笼金陵汤包。</p>
所以,现场看热闹的客人和厨师们纷纷拿起筷子尝起了两人的作品。</p>
张玉山先是夹起陈阳的汤包。</p>
吃完后,他惊讶地看着陈阳:“听谢老板说你们家得了老爷子真传果然不假,我虽然不是面点出生,但这么多年也吃过不少汤包了。你这个汤包,绝对能在我吃的所有汤包中排前三。”</p>
其实张玉山这话还是保守了。</p>
这时候吕小燕一脸欣赏地看着陈阳道:“如果只将传统,这个小陈师傅的金陵汤包更胜一筹。”</p>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讲改革创新,单论继承传统方面,陈阳汤包的口味肯定是比葛伟的强一些。</p>
品尝了陈阳做出的汤包,众人纷纷点头,尤其是一味老食客更是怀念道:“吕大师说的不错,这位陈师傅做出的汤包,那味道我只品尝过一次。”</p>
“还记得早些年我跟父亲去开封出差,曾经在开封第一楼和黄家老店吃过汤包,那里面不仅开封的山洞梅花包子是一绝,金陵汤包也很有名,那金陵汤包就跟陈师傅做出来的汤包一个味道!绝了!”</p>
这位客人的一番说辞让在场很多专业厨师都迷糊了。</p>
“山洞梅花包子?这是什么包子?”</p>
“开封有这种包子卖?”</p>
“梅花形的包子?”</p>
吕大师毕竟见多识广,听见众人议论,便给大家解惑道:“我们做厨师的,不仅要把菜做好,还要将华国的饮食文化给传承下去。”</p>
“所谓的山洞梅花包子,就是最早的汤包,据说是北宋东京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的王楼售卖的名点,因为这72家正店在当时属于上流人士才能消费的场所,所以他们的菜品都会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市面上的灌汤包搁在王楼就叫做山洞梅花包子。”</p>
众人闻言纷纷感叹,原来小小的汤包竟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p>
就在众人感叹之际,吕大师又对刚刚说话的客人笑道:“这位客人,你是什么时候去的开封?”</p>
那客人想了想:“大概是六几年。”</p>
吕小燕闻言点点头:“开封汤包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正宗的开封汤包,馅儿里面还会加上江米、子母油、甜面酱、小磨香油。您有福气啊,六十年代去开封能吃到第一楼和黄家老店的汤包,不虚此行!”</p>
陈阳听到这话,觉得吕小燕话中有话,他特意问了那客人是什么时候去的开封,然后感叹六十年代能吃到第一楼和黄家老店的汤包是不虚此行,难道这两家店现在没开了?</p>
这时候吕小燕话锋一转,叹了一口气道:“要说做开封汤包,最有名的就是这两家店,第一楼和黄家老店都源自一个叫黄继善的前辈,据说第一楼的主人是黄前辈的徒弟经营,黄家老店是他侄子传承。”</p>
“黄前辈早年还是做传统的山洞梅花包子,包子馅里还有我刚刚说的那几样材料,后来经过他的后人改进,今天的开封汤包不管是外形还是口味都很接近金陵汤包了。”</p>
听着他惋惜的口吻,陈阳有些奇怪:“吕大师,那两种孰优孰劣呢?”</p>
吕小燕可能是比较欣赏陈阳的原因,看着他的目光很柔和:“擀皮方面,老的山洞梅花包子是半发面皮加上江米,现在是死面皮。肯定是死面皮不容易破皮,这是改进成功的地方。”</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