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文人的无耻!下西洋阻力真相!
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9章文人的无耻!下西洋阻力真相!,大明:五龙同朝,这个逆子孝出强大,朕闻上古,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乾清宫,西暖阁。</p>
郑和与王景宏面面相觑,显得很是犹豫。</p>
诚然,汉王殿下交代的这个任务,充满了极大的危险。</p>
但是这两名航海家不得不承认,在当前整个大明天下,也只有眼前这位汉王爷,才真正意识到了海洋对于大明的重要性!</p>
甚至就连当今天子,说的不好听一点,那也只是贪图海上财富罢了。</p>
至于太子爷与他的文官集团,恨不得他二人早死早超生,彻底暂停下西洋的国策!</p>
朱高煦见二人显得犹豫,顿时话锋一转,准备采用攻心之策。</p>
“郑和,景宏,你们二人可知,为何那些个文臣全都极力反对你们下西洋?”</p>
听到这话,郑和先是一愣,随即脱口而出道:“因为下西洋靡费甚重,花了太多的钱粮,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情!”</p>
前面两次远航下西洋,朝廷几乎没有半点收入,藩国上贡的贡品也全都进了内帑,国库反而倒贴出去了海量钱粮。</p>
虽然大明成功扬威海外异域,得到海外诸国拥戴敬重,但是这种亏本买卖,像极了那些文人士大夫所说的,赔本赚吆喝!</p>
好在这第三次船队运回来了不少番货,加上眼前这位汉王爷的鼎力相助,才给朝廷国库带来了一千万两银子的收入,郑和等人才得以幸免于难。</p>
真要论起来,郑和与王景宏等人还欠他汉王爷一份恩情!</p>
朱高煦听到这个回答只是摇了摇头,冷笑道:“这只是一方面,不是主要原因!”</p>
“郑和啊,你这回带回来了不少番货,也成功给国库增添了一笔巨额收入,但是你信不信,等你下次请求继续下西洋时,那些文臣士大夫还是会跳出来反对!”</p>
此话一出,郑和惊了,有些不太明白汉王这话中的深意。</p>
“因为下西洋是永乐三大新政之一,新政新政,就在于一个‘新’字!”</p>
朱高煦叹了口气,耐心解释道:“从洪武朝到建文朝,朝廷一直严格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国策,直到永乐朝打破这禁令,老头子命你们冲破这块坚冰,率大明船队巡戈异域,教化四夷,以此拉动永乐新政改革!”</p>
郑和与王景宏连连点头,他们身为天子内臣,又是下西洋的正副使者,这些隐秘还是心中有数。</p>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从洪武朝到建文朝,海外藩国就没有获得过我大明的特产吗?”</p>
从洪武朝到建文朝,当时正严格执行海禁国策,海外藩国如何获得我大明特产……</p>
不!</p>
不对!</p>
郑和陡然惊醒,一张脸阴沉如水!</p>
“汉王殿下的意思是……走私?”</p>
“对,就是走私,建文朝沿海走私可谓是大行其道!”</p>
朱高煦给出了准确回答,脑海中思绪万千。</p>
华商出海贸易,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在汉朝甚至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华商出海贸易更是络绎不绝,出现了一大批通商口岸。</p>
到了前宋,仅是凭借着海上贸易的惊天利润,弱宋都能抵抗辽金蒙古百年,足以见海上贸易背后的利润之恐怖!</p>
但是到了大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屡屡颁布禁止和限制华商出海贸易的法令,还上升到“祖训”的高度,使得后世之君不得不遵守。</p>
朱允炆在建文三年时还颁布诏令禁止华商出海贸易,其诏令中给出了一个可笑的理由:沿海的百姓出海贸易容易引诱蛮夷为盗,伤害良民。</p>
即便是到了永乐朝,朱老四在登基的第一年就昭告天下民间百姓不得私自出海,继续遵行洪武事例。</p>
永乐朝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p>
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然而因为这海禁国策,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p>
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沿海子民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