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小解啊!要不你字“公豹”吧!
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4章小解啊!要不你字“公豹”吧!,大明:五龙同朝,这个逆子孝出强大,朕闻上古,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小解啊,下定决心了?”</p>
朱高煦看着解缙,嘴角泛起了戏谑笑容。</p>
解缙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而后苦笑道:“汉王爷早就算好了一切,缙还有其他选择吗?”</p>
朱高煦这个狗贼根本就没有给他任何选择,上了汉王爷的贼船,反悔想下去那是万万不可能的。</p>
要么跟着他一条路走到黑,要么就早点给自己准备好一副棺材,早死早超生!</p>
只是,解缙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p>
是的,这是一个机会。</p>
一个让他解缙出狱的机会!</p>
一个让他解缙进入执政中枢的机会!</p>
即便这个机会,是汉王爷提供的,那又如何?</p>
想着,解缙神情一肃,看着朱高煦,认真开口道:“汉王爷,缙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做那育部尚书,甚至可以追随于您!”</p>
“但是有一点,缙恳请王爷放过解氏一族,即便将来真个弘扬新学,也请王爷不要因为解氏的抵触而选择报复……”</p>
听到这话,朱高煦一怔,思索片刻后,这才反应了过来。</p>
解缙可不是什么寒门子弟,而是出身江西吉水解氏,书香门第之家,诗书簪缨之族。</p>
大明两京十三省,江西进士数量名列前茅,尤其是吉水县。</p>
这个小小的县城,以出翰林闻名于世。</p>
有明一代,吉水县就出了一千多个进士!</p>
这个数字,有多么可怕?</p>
要知道大明每科殿试的录取人数不过三百人,很多偏远的县城可能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出不了一个进士。</p>
以致于到了大明后期,出现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这种说法。</p>
吉水自宋代以后,名人辈出贤才无数,导致吉水人都形成了一种读书应举的思维模式。</p>
不仅仅是官宦书香之家,就是普通的百姓家庭,也会尽全力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应试,以此步入仕途改变命运。</p>
以科举入仕,在吉水人的心目中早已仕根深蒂固。</p>
而解缙出身的吉水解氏,就是出了名的诗书簪缨世族。</p>
解氏从唐朝开始或是为官,或是大儒,家学渊源深不可测。</p>
其父解开元末辞参知政事,为一代大儒,学者称为“筠涧先生”。</p>
洪武二十年,解缙与解纶、妹夫黄金华一同参加科举,会试结束后,三人竟同时中榜。</p>
一门三进士,兄弟同登榜,喜讯不仅轰动京城,在整个大明天下也引起了轰动,足见解氏家学之盛!</p>
不过,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p>
朱高煦摸着下巴,有些哭笑不得。</p>
解缙应该是看穿了自己的目的,准备对程朱动手。</p>
而解氏说得好听点是书香门第之家,说得难听点就是个应试宗族,为了应试而苦学程朱的官宦世家。</p>
一旦朱高煦计划发动,天下学子都会受到冲击,解氏这些程朱应试宗族更是会首当其冲。</p>
解缙的忧虑,并非是没有道理。</p>
几乎不用多想,解氏绝对会抵触新学,坚决维护程朱。</p>
毕竟,程朱是他们成为诗书簪缨世族的根基!</p>
想着,朱高煦笑道:“小解,你多虑了,本王没那么大的胃口,一口吞掉这个庞然大物!”</p>
“这种事情急不得,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p>
解缙闻言这才放下心来,当即表态道:“汉王殿下胸有沟壑,心怀万民,缙愿追随殿下,万死不辞!”</p>
听到他这话,朱高煦脸上顿时露出了诚挚的笑容。</p>
“看来你解缙还不算太蠢,没让本王失望。”</p>
解缙无奈点头,心中却是冷笑不止。</p>
如果不是没有选择,老子疯了才会上你汉王爷的贼船!</p>
你这条贼船,指不定哪天就会被撞得四分五裂,最后落得个葬身鱼腹的下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