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帝!永乐大帝!
何以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章 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帝!永乐大帝!,诸天问答通历史,古人全破防了!,何以生,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就好!”</p>
长孙皇后松了口气……</p>
至于李世民如何想的,那她就不知道了……</p>
只是看李世民那嘴角带笑的样子就知道,肯定没那么简单!</p>
……</p>
而此时,大明洪武时空!</p>
朱元璋眯起眼……</p>
继而冷笑一声:“妹子,看到没,后世人都在夸赞呢!”</p>
是的,此时,胡惟庸已经被砍了,中书省也被撤了,从此以后,也就没了丞相。</p>
胡惟庸一案,牵扯人数太多了。</p>
当时马皇后还有些不理解,认为胡惟庸可以殺,但丞相不能废。</p>
可惜,朱元璋不听。</p>
而现在看来……</p>
“那哪是在夸你?”</p>
马皇后白了一眼老朱:“那不是在夸四儿吗?”</p>
“哼,那个小兔崽子,有什么值得夸的?”朱元璋撇嘴。</p>
“人家施行了内阁制度,这还不好?”马皇后又笑道。</p>
“那是他偷懒!”朱元璋冷哼一声。</p>
“那还说,咱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呢?还说,咱的大明,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呢?!”马皇后又道。</p>
“嘿……”</p>
朱元璋一仰头,傲然道:“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这不是咱打下来的江山,他哪能做到那一点?咱大明的骨气,也是咱打出来的!至于迁都北平,呵,笑话,老四就只是想要去自己的地盘而已!北平他熟,不迁都北平迁都去哪?咱迁都西安,迁都洛阳,不是一样的?至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呵,你觉得,这是一句好话吗?”</p>
嗯,这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确算得上是一句好话!</p>
特别是崇祯!</p>
想想历朝的末代皇帝,再看看崇祯帝,差距一下就拉出来了!</p>
其实,总体来说,老朱还是挺满意朱老四的。</p>
但嘴上绝对不承认!</p>
最关键的是……</p>
朱元璋冷笑一声,阴阳怪气道:“就是咱们的明成祖弄出了东厂,让宦官得权!呵呵,他简直是把咱的话当放屁!咱就说嘛,太监怎么敢干政的?源头这不就找到了?”</p>
马皇后默然……</p>
老朱这是认定了,宦官不能干政,宦官不可得权?</p>
可事实证明,宦官,才是皇上的心腹……</p>
的确,开国之初,不需要用宦官。</p>
但王朝中期呢?</p>
如何制衡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就成了问题。</p>
皇帝用宦官,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么!?</p>
可惜,也不知道是不是对于【明成祖】的偏见,老朱就是各种不爽!</p>
而此时……</p>
距离应天府十里处……</p>
“最有骨气的王朝?”</p>
小朱棣不由慢慢的停下了,脸上的笑容,总算又露出来了:“嘿嘿……大明至我而始!世界第一!老子天下无敌!”</p>
他到底还是年轻……</p>
这一刻,竟忽略了接下来自己要面对的东西……</p>
……</p>
同一时间,大明永乐时空……</p>
“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点意思!”</p>
朱棣笑了。</p>
虽然这话有些名不副实。</p>
他也从来没想过守国门,他向来都是打出去的。</p>
但至他以后,让天子守国门,也的确显得硬气。</p>
“想不到啊,后世对我大明评价如此之高?”朱棣微微扬起眉……</p>
他本来还想着,自己得位不正,后世多有不齿。</p>
却不想,自己的评价,竟如此正面?</p>
后世子孙,不仅对他有三分敬意,似乎……</p>
朱棣感慨……</p>
“也不知道老爷子看到这一幕,会如何……可能原谅我造反?”朱棣喃喃道。</p>
不管怎么说,造反是他的不对!</p>
他也怕下去见到老爷子。</p>
所以他拼命的卷,拼命的卷,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功绩得到老爷子的认可……</p>
现在……</p>
铁血大明,最有骨气的朝代……</p>
这些评价,够吗?</p>
朱棣茫然……</p>
他也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在老爷子心中又会是什么样的?</p>
“真想见一见老爷子啊……”朱棣喃喃道。</p>
……</p>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p>
秦镇顿了顿,继而继续开口道:“永乐帝在位期间,也注重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项项制度下来,不仅防止了农民破产,还保证了赋役征派。”</p>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p>
“同时,疏通漕运,不仅保证了边疆的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求,也顺道带动了经济的发展。”</p>
“最为关键的一点,朱棣在永乐元年,命人编撰了《永乐大典》!”</p>
“永乐大典,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编成后,又让道衍和尚姚广孝等人重修!”</p>
“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p>
“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仅目录就有十六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p>
“至先秦到明初,引用的文献多达七八千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p>
“永乐大典是近代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甚至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p>
“比国外的各种百科全书,还早了三百年!”</p>
“有人说永乐大典是古今第一奇书,也完全算不上夸大!”</p>
“可惜,如此古今第一奇书,却因为刊印量少,流传少,又因为朝代更替,内忧外患,偷盗,抢掠,焚烧等各种战乱的情况下,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四百余册!”</p>
“越到后面,缺失的就更少了。”</p>
“总之,永乐大典,成了中华历史上的遗憾。”</p>
“同时,朱棣还派遣郑和下西洋!”</p>
“从永乐三年开始,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一共七次!”</p>
“也被称为郑和七下西洋!”</p>
“三宝太监郑和,远航太明洋和印度洋,拜访了沿途各个国家,古有张骞出使西域通丝绸之路,今有郑和七下西洋通海上丝绸之路!”</p>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p>
“下西洋不仅宣扬了大明的国威,还开通了经济,贸易,与各国建交,堪称万国来朝!”</p>
“九州四海,皆知大明!”</p>
“作为一个帝王,在历史上能干成一件大事就可以声名显赫,例如,修长城,通西域,开凿大运河等……”</p>
“以这类公认的重大事业来衡量的话,明成祖几乎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差。”</p>
“仅从设立奴儿干都司、营建北京、浚通大运河、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几件事来看,干成其中的任何一件都足可为他竖立一座丰碑。”</p>
“而朱棣,全都做出来了!”</p>
“是非功过后人评。”</p>
“永乐一朝,当为盛世!”</p>
“而朱棣,也无愧于永乐大帝!”</p>
“同时,朱棣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可被评价为大帝的君主!”</p>
“永乐之后再无大帝!”</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