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旨意南下
文盲写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01章 旨意南下,大明:距离亡国还有七天,文盲写小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十月初。</p>
锦衣卫千户王忠顺着运河来到了山东兖州府安平镇(今阳谷县张秋镇)。</p>
大运河历史上有一句名言:南有苏杭,北有临张。</p>
这里的张便是张秋镇。</p>
张秋最早叫“涨秋口”,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每到秋季河水上涨便会决口。</p>
明清时期,运河自张秋镇中直穿而过。</p>
《北河纪》中曾记载:岁漕东南以给都下,会通河实国家之气脉,而张秋又南北之咽喉。</p>
大明弘治七年,御史刘大夏治河之后赐名安平镇。</p>
由于并不是加急的旨意,所以王忠一行人走的不是很快。</p>
每天多则百余里,少则几十里。</p>
在抵达安平镇时已是傍晚。</p>
他们来到安平驿门口,发现门口只站着两个驿卒。</p>
他拿出勘合交给门口的驿卒并问道:“备五间上房,十三个人的饭。”</p>
王忠单独一间,其余十二个人住剩下的四间房。</p>
一个驿卒接过王忠递过来的勘合,走进驿站交给驿丞查验。</p>
驿丞查验无误后亲自来到外面迎接,:“几位上差请跟小的来。”</p>
勘合可以理解为一种高级别的出差凭证,凭借这个东西可以使用沿途的驿站。</p>
另一种级别较低的出差凭证叫驿符。</p>
如果驿站住满了人,手持勘合的人可以优先居住,而手持驿符的人则要搬出去或者换个地方。</p>
历史上的明朝后期,驿符被当成礼物被官员们送给亲属。</p>
《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为了节省路费,就使用了大量的驿符。</p>
其实这也不能怪官员们没有规矩,因为他们把驿站视为一项官员的隐形福利。</p>
官员的亲戚朋友从外地来拜访的时候会带来各种土特产。</p>
俗话说礼尚往来!</p>
总不能让对方空着手回去吧?</p>
如果真的让对方空手回去,消息传出去,官员的脸往哪儿搁?</p>
可当时官员的工资不高,送值钱的东西送不起。</p>
送不值钱的东西又没面子。</p>
所以他们便把目光放到了驿符上。</p>
这玩意在市面上买不到,所以无法用金钱来衡量。</p>
于是驿符便被当成了礼物,大量赠送。</p>
由于驿站被大量无关人员占用,导致驿站费用居高不下。</p>
面对这种情况,历史上的崇祯决定对驿站进行改革。</p>
他并未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废除了驿站,而是精简驿站。</p>
据记载。</p>
当时大明朝取消了大约三成左右的驿站,每年节省了六十多万两白银。</p>
陕西被裁撤的驿站有很多,其中一个银川驿的驿卒被裁后失了业。</p>
后来他投身入伍,打算吃军饷活命。</p>
结果领兵参将克扣军饷不发。</p>
于是他一怒之下伙同其他人杀了参将和当地的县令,发动了兵变。</p>
他叫李自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