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5章 超越时代的才华,带我去远方,坐望敬亭,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元旦刚过,工作日的早晨,位于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文社大院门口人来人往。</p>
李曙光将自行车停到车棚里面,跟同事们挨个打着招呼进了楼。</p>
他把公文包放下,用抹布擦了擦桌子,又去打了壶热水准备沏点茶,同事们陆续到来,有人伸着杯子跟他要水,李曙光一一给大家倒上。</p>
“老李这服务,真是到位。”同事们玩笑道。</p>
李曙光面上笑呵呵的跟大家闲聊了几句。</p>
每天工作的前奏结束,他便坐了下来准备进入工作状态,他从办公桌右侧堆的一堆书稿当中抽出那份昨天还没审完的稿子。</p>
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正打算继续看,却听见有人在叫他。</p>
“老李!”</p>
李曙光一开头,只见社里发行部的陈志和满脸笑容的站在门口。</p>
“老陈啊,什么事这么高兴?”</p>
“当然是好事。”陈志和走进办公室,坐在李曙光对面,拿起他还没来及收起来的茶叶罐。</p>
“什么好事?”</p>
陈志和笑而不语,李曙光会意的起身给他沏了杯茶,“这回能说了吧?”</p>
陈志和得意的轻啜一口茶,不想却被烫了一下,哆嗦着嘴放下了茶杯。</p>
“你这也太烫了。”</p>
“刚打的热水,能不烫吗?说正事,什么好消息?”李曙光追问道。</p>
“《赖子的夏天》卖的不错。”</p>
“就这?我看你是来混茶叶的吧?”李曙光听完有些不满。</p>
《赖子的夏天》当初在《当代》发表,一举帮助《当代》打破50万份销量,这几期销量虽然有所回落,但销量仍稳定在35万份以上。</p>
这个数字跟《赖子的夏天》发表之前的13万份比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说句不夸张的话,《赖子的夏天》可以说是一举将《当代》从准名刊带到了名刊的水准之上。</p>
这就是好作品的魔力!</p>
《赖子的夏天》能将刊发它的杂志带到如此高度,小说出版卖得火爆,又有什么稀奇的?</p>
“诶,什么叫混茶叶?我这么说可是有依据的!”</p>
“有什么依据?”</p>
“燕京发行所那边让我们准备加印。”</p>
听到这话,李曙光终于重视了起来,凝神问道:“他们要订多少?”</p>
“还在统计呢,估计过两天能通知。怎么样?我这不是信口胡诌的吧?”</p>
李曙光笑起来,“还是老陈你消息灵通。”</p>
陈志和口中的发行所是新华书店的发行部门,正好是与人文社发行部对接的。</p>
一部书的印量,尤其是首印量不是出版社领导拍着脑门决定的,必须是有一定依据的。</p>
这个依据一般是出版社先向新华书店的各地发行所邮寄征订单,等待各地的书店填写完征订单后汇总征订量,这个征订量便是出版社印刷图书最重要的依据。</p>
《赖子的夏天》出版前,人文社耗费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征订,得到的结果是喜人的,全国各地书店的征订量汇总到一起,足足有9万6千余册。</p>
人文社是国家级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数百种,但能达到这个征订量的,屈指可数。</p>
《赖子的夏天》首印10万册,燕京是首都,图书销量一向稳居全国首位,10万册中的十分之一图书都摆在了燕京市内大大小小的书店之中。</p>
眼下距离小说上市发售刚刚一周,这一万册即便是没售罄,估计也卖的差不多了,要不然发行所那边怎么可能沟通加印的事。</p>
陈志和问:“我听说你手上在审林朝阳的另一部小说?”</p>
“对。《父母爱情》,他用另一个笔名写的。”</p>
“那出版用哪个笔名?”</p>
“这个……没细聊过,应该还是用发表时的笔名吧。”</p>
“欸,不行不行。得用‘许灵均’这个笔名,他这个笔名有号召力。</p>
都出了好几本小说了,本本卖得好。他用那个笔名,有几个读者知道这是他的小说啊?</p>
平白损失了一大批潜在读者,影响销量。”</p>
李曙光说道:“这事啊,你得跟卫老太太商量。”</p>
“我一个发行的,跟她说图书出版的事,那不是找挨骂吗?你去说。”</p>
李曙光这才明白,笑问道:“敢情你是为这事来的?”</p>
陈志和笑而不语。</p>
“行,那回头我跟她说一声,这事还得跟作者沟通。”</p>
陈志和走后,李曙光来到卫君怡办公室,跟她说了一下陈志和的提议。</p>
卫君怡只说了一句“以作者的意见为主”,她这么说事情就简单了,李曙光只需要找林朝阳这个作者确认一下就可以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