眀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二三章 包藏祸心,大魏春,眀志,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活该……
暗骂一句,崔光又往下看:
“为人臣者,当尽人臣之责,所谓雷霆雨露,俱为天恩。臣一时惶恐,寝食难安,本欲就此休兵,面缚舆榇往京中请罪。
然忆及先帝之恩浩荡,臣无以为报,且如今逆寇未平,唯有荡尽诸逆,以慰先皇在天之灵。故而臣只得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济其私心之所欲……待大仇得报,臣必缚手负荆,以死谢罪……”
再往后,便是李承志为防高肇率兵入关的消息外泄,从而使大军生乱,不得已就地遣散州兵,而后将中军一分为三,分置各地等等。
崔光看的心头火烫,刘芳更是唏嘘不止。二人一般心思,均是不约而同:常言忠肝义胆,碧血丹心,也就如此了罢?
便是为顾大局委屈求全,李承志做了多番布置。可惜他宁折不弯,不知韫匵藏珠,此番质问字字诛心,如毁冠裂裳,使辅中三王颜面扫地,威严尽失。
待此信彰昭于朝野,三王更是会沦为天下人之笑柄。试问,焉能不使其怀恨在心?
元嘉倒也罢了,与李承志尚有姻亲之义,若斡旋一二,未尝不能冰释前嫌。但其余二位,怕是会与李承志誓不两立……
果不其然,见二人阅罢,元英便迫不及待,有如一锤定音一般:
“李承志骄狂自大,蛮横无智。若是他一日三报,事无巨细,焉能使我等以为关中已然十万火急,危如累卵,继而使我等弄巧反拙,更使他以为明珠暗剑,以至生此不虞之隙?”
哈哈……常言嫁祸于人,反咬一口,不外如是!
崔光双眼一瞪,悠悠问道:“以中山王之言,李承志不但无功,反倒有罪?”
元英猛的一噎。
平沃野、擒窦领、覆杜仑、败强敌、定关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便是赞李承志一句擎天之功也不为过。
故而又岂能是他一言就可抹杀?
他硬是忍下一口恶气,冷声回道:“身为人臣,焉能如此信口雌黄,听风是雨,以草茅危言之姿而直指太后与陛下?
此为死罪也,故而便是建不世奇功,也万不可混为一淡……”
“若你这般小题大作,借题发挥,李承志怕是早死了一百遍了!”
崔光冷声笑道,“可记得先帝之时,李承志时而便当面直呼先帝名讳,又可见先皇惩治过他一次?便如他所言,只要大义不失,又何必拘于小节?中山王又何必以此大作文章?
常言天网恢恢,疏忽不漏,此事终有大白天于天下之时。若真依此而治了李承志的罪,岂不是陡惹人嗤笑,让世人以为太后与陛下小肚鸡肠,无容人之量?”
大白于天下……
徒惹世人嗤笑……
若是崔光什么都不知道,何以说出这番话?
元英眉毛猛的一挑,牙都咬了起来:“我当是哪个狗贼走漏的天机,原来是你崔孝伯?”
“是又如何?若非我崔孝伯,此时元晖已然往岐州宣旨,高肇已然领军过了潼关。而予关中之十万大军方得大胜,正是气势如虹。若猝然听闻朝廷如此言而无信,寡恩薄义,怕是能立地哗变。
故而中山王不谢我也就罢了,竟视我为仇寇,这是哪般道理?”
“好你个崔孝伯,已死到临头,竟还振振有词?”
“敢问中山王,你以何治我死罪?是我崔某里通外国,泄密于敌?还是我崔某假传圣旨,图谋不轨?至于泄露天机之言,纯属属无稽之谈……”
崔光竟一点都不怵,坦然自若,“先帝遗言:太后若遇大事不决,并外兵之事,须召诸辅商议,附议者有其无,方可行之……
敢问殿下,与我等商议之时,分明是遣高司空率大军驰往北镇,故而我等才附议。但为何如今大军却又突至关中,是有人假传矫诏,还是有人欲图谋不轨?”
一顶顶大帽子扣下来,气的元英脸色乌青,七窍生烟。
就连刘芳都止不住的担心:元英已然病入膏肓,病不久矣,若是被崔光气的一命呜呼,那就乐子大了。
眼看就要打起来的模样,高英怒声斥道:“够了……”
崔光是见好就收,连忙后退一步,拱手拜道:“臣一时激愤难平,多有失礼之举,请太后恕罪。”
元英是自知理亏,便是胸口都要被气炸了,却无可辩驳。
他捂着胸口,微一恭身:“臣有罪!”
若是以往,高英必会温声宽慰元英几句,但此时却阴着一张脸,似是看都不愿看元英一眼。
委实是她后知后觉,此时想来,才觉似是上了元英、元嘉、元澄三人的恶当。
这三人担心李承志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地候,从而一败涂地为假。但怕李承志一胜再胜,坐大成势,危及他三人权柄、利益之私心怕是更甚。
反而言之,若李承志成势,谁最得利?
若论公,天下皆知李承志对先帝之心可昭日月,便是肝脑涂地,也必会护她母子二人之周全。
若论私……一想起二人之私情,高英便觉心头火热。更是深信不疑:李承志害谁都不会害她……
以微知著,高英此时才算反应过来:这三个老贼分明是怕李承志水涨船高,从而使他这个太后与幼帝权柄日重,并对李承志更为倚重。
此消彼长,元英等人的权势自然每况日下……
高英肠子都悔青了,更是惊疑不定:那叔父高肇是何居心,此次竟与元英三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不由自主的,高英就想起了李承志离京不久,高贞(高英亲弟)予深夜醉酒之后予他说过的那句:叔父似隐有不臣之心!
每每想起,高英便不寒而栗,却又无人可以问计。
而此时再想,难保不是叔父将计就计,顺水推舟,以此想逼迫李承志?
而群臣众口一词、以为无懈可击之死局都能被李承志举手解之,若是他也反了……
高英突的一个激灵,强作镇定道:“便是问罪,也不该是眼下,而是如何亡羊不牢,不使大胜之师与朝廷离心离德……诸位可有良策?”
此言一出,殿内突的又沉寂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