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91 章 穿越魏晋之琅琊王氏,红娘啼笑因缘,闪蝶,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尽管王祥的父亲王融没有出仕,但其祖父王仁做过青州刺史,也是颇具实力的大户人家。王祥与王览年龄相差很大,朱氏也是考虑在王融去世以后,王祥作为嫡长子会成为家族的掌门人,如果王祥要霸凌王览,王览实在没有办法对抗。</p>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除掉王祥便一了百了。</p>
远的不说,就东汉末年袁绍、刘表那些诸侯豪强,包括曹操爷们,为了继承人问题搞得鸡犬不宁,甚至痛下杀手,岂不司空见惯?</p>
据《晋书·卷三十三·列传》记载: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户。泰始末,除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咸宁初,诏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其以览为宗正卿”顷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诏听之,以太中大夫归老,赐钱二十万,床帐荐褥,遣殿中医疗疾给药。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p>
王览在孝顺友悌、恭敬谨慎等修为方面,比起其兄王祥略微逊色一些,但也很有名声。</p>
在王祥得到徐州刺史吕虔征辟之后,王览也应琅琊郡征召出仕,不久升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p>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复建五等爵,王览封即丘子,食邑六百户。西晋泰始末年,王览出任弘训少府,后转任太中大夫,俸禄赏赐与公卿相同。</p>
咸宁初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p>
王览因德行操守高尚,得到朝廷的褒奖,遂出任宗正卿。不久,王览以疾病请辞。最终王览以太中大夫的身份致仕,回家养老。朝廷赏赐二十万钱、床帐毡褥,并派遣殿中医治疾病、供给医药。</p>
后王览转任光禄大夫,并允许在府门前设行马(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p>
咸宁四年(278年),王览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谥号贞。</p>
汉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政治昏暗,王览与其兄王祥能够全身而退。《王祥传:》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p>
王祥去世时,前来奔丧的人不是朝廷贤臣,就是亲戚故吏,门前并没有闲杂人等。王祥族孙、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感慨地说:“太保(王祥以太保致仕)可真是清达啊!”</p>
此意是说,王祥并不与社会各层接触、交往,也就没有乱七八糟的朋友,这省却了许多麻烦。</p>
王祥临终,留下《训子孙遗令》以训导子孙,王览想必也很清楚。在品行、操守方面,哥俩是一致的,从他们尊崇儒、道思想来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此安身立命,不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烦。</p>
这也许就是,琅琊王氏长久不衰的根源所在。再说说吕虔佩刀《晋书·王祥传》记载:</p>
初,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裁子导,别有传。</p>
当初,徐州刺史吕虔有一把佩刀,有见识的工匠看过以后,认为佩戴此刀的人一定会登上三公之位。</p>
王祥接受吕虔征辟出仕后,吕虔对王祥说:“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这刀对我来说,不但有益很可能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赠送给您。”</p>
王祥坚决推辞,吕虔屡屡强迫,他才勉强接受。王祥果然位居三公,以太保身份退休。</p>
王祥临终前,又把佩刀授给其弟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兴盛,足以佩戴此刀。”</p>
王览也是固辞,最后勉强收下。果然,王览后代多有贤才,在东晋时期尤为兴盛。</p>
中国二十四史中,有三部史书列传是以琅琊王氏居首:《晋书》列传以王祥为首;《宋书》以王弘为首;《南齐书》以王俭为首。王弘、王俭都是出自王览一支,这很了不起。</p>
东晋以后,兴起于江左的王氏子孙主要是王祥、王览的后裔。</p>
琅琊王氏家族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其世代尊奉的儒家思想作出了调整。</p>
从西汉时期的王吉、王骏、王崇开始,就已经兼奉道家思想,东汉末期的王祥、王览兄弟,继续兼奉世传的道家思想,西晋时期的王戎、王衍、王澄等人信仰了道教之一的天师道。</p>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又逐步信仰了佛教,在玄学方面也有高深的思想。</p>
虽然王导、王敦等也信奉玄学思想,但他们却是很务实的政治家。能够准确地把握政治时机,掌控中央政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使琅琊王氏达到了巅峰。</p>
谋国亦是谋家,二者不可能绝对的对立。琅琊王氏的立世之道,值得后世品味。</p>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有一些不同的看法。</p>
王夫之作为王羲之的后代,他认为:司马昭进爵为王,荀顗欲相率而拜,祥曰:“王、公相去一阶尔,安有天子三公可拜人者?”骤闻其言,未有不以为岳立屹屹,可以为社稷臣者。冯道之劳郭威曰:“侍中此行不易。”亦犹是也。炎篡而祥为太保于晋,威篡而道为中书令于周,则其亢矫以立名,而取合于新主,大略可知矣。昭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深。”祥所逆揣而知其必然也。矜大臣之节,则太保之重任,终授之己也无疑。历数姓而终受瀛王之爵,道固远承衣盋于祥也。不吝于篡,而吝于一拜;不难于北面为臣,而难折节于未篡之先;天下后世不得以助逆之名相加,万一篡夺不成如桓玄,可以避责全身,免于佐命之讨,计亦狡矣。</p>
王览的儿子叫王旷,也就是王羲之的父亲。王羲之还有两位堂叔很出名,分别是王导和王敦。东晋时期,琅琊王氏达到了巅峰。衣冠南渡,王导,经王旷认识了司马睿,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并出任丞相一职。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成为了东晋王朝的重要支柱之一。</p>
王导,出身于世家大族琅琊王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在西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导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变化,开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当永嘉之乱爆发后,王导与堂兄王敦等一同南渡江南,追随司马睿。</p>
在南方,王导凭借其家族的声望和个人的魅力,迅速赢得了当地士族的支持。他与江东士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联姻等方式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东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p>
在政治上,王导主张宽政,反对严刑峻法,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致力于改善民生。在他的努力下,东晋初期的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p>
此外,王导还善于处理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与王敦兄弟情深,但在王敦叛乱时,他坚决站在了朝廷一边,维护了东晋的统一和稳定。后来,尽管王敦再次起兵叛乱,但王导依然坚定地捍卫着东晋政权。</p>
王导作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和丞相,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不仅为东晋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与堂兄王敦掌控东晋军政大权,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p>
据史料记载,王导和王旷是兄弟关系。他们都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的重要人物。王导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而闻名,他在东晋建立初期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决策者之一。</p>
王羲之的父亲是王旷。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和官员,曾任丹杨尹、淮南太守等职。王旷不仅擅长书法,还精通音乐和文学,对王羲之的艺术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p>
此后,琅琊王氏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王羲之、王献之等。</p>
王羲之早年是庾亮麾下的长史,直到后期才被推荐为江州刺史。当时满朝公卿都爱他的才气,屡次让他入朝做京官,他就是不去。</p>
当时有人写信劝他,他便回信表白:“我没有庙廊之志。”是的,他更喜欢在山水秀美的地方做个地方官,因此苦求宣城刺史的职位。最后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这次他高兴地赴任了。会稽这个地方本是众多南渡大族的聚居之地,而且山水秀美,正是士人们最喜爱的地界之一。</p>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经说此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覆盖其上,仿佛云蒸霞蔚”。会稽这个地方不仅在当时为士人所重,后人也都纷纷留下美文佳章描写会稽附近山水之美。</p>
为何说王羲之是东床快婿呢?传说王羲之年轻时长得很帅,而且性格潇洒不羁。一次,他到郗鉴家做客,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一位女婿。其他人都表现得很拘谨,只有王羲之袒胸露腹躺在东边的竹床上,若无其事地吃着东西。郗鉴认为他豁达自然,将来必成大器,就选了他做女婿。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而王羲之也不负众望,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p>
郗鉴又是谁呢?王羲之的夫人叫什么名字?又给他生了几个儿子呢?</p>
郗鉴是东晋时期的大臣,他曾担任兖州刺史、司空等职务,以儒雅著称。</p>
而王羲之的夫人是郗鉴的女儿,名叫郗璿。她与王羲之结婚后,共生了七子一女。其中,王献之是他们的第七个儿子,也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与郗璿的婚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两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p>
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娶了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王羲之因此与司马昱成为儿女亲家。</p>
相传,司马道福最初是嫁给了桓温次子桓济,由于桓济想谋叔父桓冲,被流放而两人分开。而王献之本来是和表姐郗道茂结了婚的,但因为新安公主看上了王献之,执意要嫁给他,郗道茂被迫离开王献之。</p>
王献之与司马道福生了一个独生女儿——王神爱,嫁给了司马昱的儿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为皇后。王献之还因此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p>
王羲之与夫人郗璿的独女王孟姜,嫁给了南阳刘畅,王孟姜的女儿长大以后,又嫁给了谢玄的独子谢瑍,生下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p>
谢灵运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他继承了王羲之的艺术基因,擅长书法和绘画。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家族文化的熏陶,对诗词歌赋有着独特的见解。</p>
成年后的谢灵运决定离开家乡,踏上旅途,去探寻更多的艺术灵感。他游历了名山大川,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p>
在旅途中,谢灵运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交流文学心得,相互切磋技艺。谢灵运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意境,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p>
最终,谢灵运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颂。而他的成就也证明了琅琊王氏家族的传承不仅仅局限于权力和财富,更体现在文化和艺术的积淀上。</p>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p>
王谢两家当时都是南京的士族。谢灵运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诗作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对他的家族背景也越发好奇,琅琊王氏的辉煌再次被世人津津乐道。</p>
然而,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段段传奇故事。谢氏家族的后人虽不如先人那般声名显赫,但他们依旧秉持着家族的传统,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p>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困难,但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却始终铭刻在心中。</p>
谢氏家族的后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延续了家族的荣光。而那段关于琅琊王氏的历史,也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p>
一龙生九子。琅琊王氏能够代以繁衍,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家族内部成员与时俱进,并不是死抠一条路,大家各有各的发展轨迹。殊途同归,诸王的个人发展和努力,最终都丰富和续写了琅琊王氏的绚烂而辉煌的家史</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