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开国皇帝独有的人格魅力才能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
钩鱼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1章 开国皇帝独有的人格魅力才能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大明:我在明朝当县令,钩鱼王,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用《考成法》,会不会让官员疲于奔命,无心政事~?!</p>
所有人都知道老朱对官员的感官真的很差。</p>
所以从洪武元年开始,他就制定了十分严格的管理和审查制度。</p>
就是所谓的京察和大计。</p>
所谓的京察,是指对在京任职官员的考察,期限是每六年一次。</p>
每一次到京察之年,四品以上的京官需要具疏自陈,由皇帝亲定任免。</p>
至于五品以下京官,则是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考察。</p>
吏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会同吏部考功司郎中主持考察之事。</p>
具体的考察人员则是吏部科的事中、各科御史等等。</p>
考察内容分为四个等级,其一‘是年老有疾者致仕;’</p>
其二是‘罢软无为系行不谨者冠带闲住;</p>
其三是‘贪酷及在逃者为民;’</p>
其四是‘才务不及、浮躁浅露者降调。’</p>
至于大计,又叫外察,指对在外任职官员的考察。</p>
就是州、县一级每个月都要将自查报告上报直知府衙门。</p>
知府衙门每年又会将自查报告上报给各省的布政使司衙门(省政府)。</p>
然后每三年各省按察使司(省级司法部门)通过各级官府的自查报告,造册具报吏部,作为地方官员考察的凭据。每一级地方政府都有对下一级地方政府进行考核的职权。</p>
大计又分为八等:一贪,二酷,三浮躁,四不及,五老,六病,七罢,八不谨。</p>
其处分则有充军、为民、降调、致仕等。</p>
此外,仓场库官每年一考,巡检三年一考,教官九年一考,吏员亦有三、六年考满之法。</p>
又有当政为及时处分官员,于考期之外另行考察,称"闰察。</p>
如果是通过大计黜罢的官员,永不序用。</p>
不管是京察还是大计,制定的考察规则都十分繁琐,而且时间跨度也很长。</p>
京察是六年,大计通常是三年。</p>
所以就导致官员每到京察或者大计之年的时候,都会十分紧张,担心自己的考察过不了关。</p>
但是不是考察之年就会十分懈怠懒散。</p>
特别是一些地方官。</p>
天高皇帝远。</p>
官员在本地就跟土皇帝一样,随心所欲,仗着自己的性子很随性的治理地方。</p>
甚至有些人崇尚无为而治。</p>
说好听一些叫做不干涉地方经济的发展,说难听一点就是懒,懈怠,占着茅坑不拉屎。</p>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等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党争的日益激烈,京察和大计甚至成为党争的工具。</p>
党同伐异。</p>
让京察和大计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了。</p>
但是《考成法》又不一样。</p>
在原本的时空里,张居正为了让自己的变法能够自上而下的推行成功,首先推出的就是《考成法》。</p>
相较于京察和大计,《考成法》显得科学得多。</p>
《考成法》并不是依靠人来考核,而是依据账目来进行考核。</p>
根据《考成法》,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p>
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仅仅主要靠吏部来运作的官员考评。</p>
这其实也是最打动老朱的一个原因。</p>
老朱为什么会把宰相制度给废除了?!</p>
还不是觉得宰相的职权太大,会影响到自己的皇权吗?!</p>
但是京察和大计都被吏部掌控,吏部在考核官员方面的权限实在是太大了,也让老朱很不放心。</p>
要不是之前没有很好的替代方案,老朱早就废止了京察和大计了。</p>
现在有了《考成法》。</p>
所以当有大臣提出质疑,说已经有了京察和大计,再推行《考成法》的话,会不会让天下官员疲惫不堪。</p>
老朱当时就大手一挥,当朝宣布废除了京察和大计。</p>
从今以后,考核官员的制度只有一种。</p>
那便是《考成法》。</p>
这就是开国皇帝独有的霸气。</p>
他们永远都不会像后世之君那样保守,墨守成规。</p>
反而会积极进取。</p>
如果没有这份勇气,他们也不会打下幅员辽阔的江山。</p>
而且开国之君也有足够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压制住一切的反对声音,让改革不至于因为阻力太大从而流产。</p>
这也是为什么叶瑾会一直像老朱父子推销自己改革理念的原因之一。</p>
虽然现在朱雄英是他的开山大弟子,他有足够的时间把自己的治国理念灌输给小胖子。</p>
等将来小胖子登基称帝之后,自己亲自着手改革事宜,会更得心应手。</p>
但是改革的阻力势必更大更严重。</p>
毕竟不管是自己也好,还是朱雄英也罢,真的没有足够的信心把所有老臣给压制住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