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洼归五百四十
用户4081837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40章 洼归五百四十,洼归,用户40818377,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三叔父远祥在父亲的帮衬下读了十三年的老书,自从父亲五一年参加工作岀来后,他于五四年也在鄂洲一家学校任教,这时的三叔已由奶奶做主给他娶了一房妻子,我三婶,婚后,连生了几个孩子,1960年,那时还在大跃进年代,三叔教书的工资低(那时的工资都很低),每个月工资买不到三十斤大米,一家老小咋生活呀,于是三婶跟三叔吵,要他回家务农,说自己在地里刨食也比在学校教书能让人吃得饱些。三叔无奈,只得辞去了工作,回家务农。就这样白费了一肚子的学识,用他文弱书生的肩膀去扛起农家活的担子,不免总是力不从心,还不断地添加孩子(过去没有计划生育)儿多父母苦。三叔父一家生活自然也是很拮据。父亲一直很疼爱他的这个小弟,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那年父亲回老家,看见地头一个放牛的孩子,一边放着牛还一边读着课文,父亲心想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懂事,真是个不错的好孩子。走近前,只听那孩子喊他大伯,才知他是三弟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儿和平,八九岁的年纪,父亲搂住侄儿,鼓励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当个有知识的人,侄儿懂事地点着头。
父亲有些心疼,他想如果三弟不是家庭困难,怎会让儿子一面放牛一面读书。父亲回家后就跟母亲商量,每个月多寄点生活费给奶奶,他知道奶奶很疼孙子和平,让她生活好点,侄儿也能从奶奶那里得到一些给养,身体发育也会好些。俗话说得好,水往下流,奶奶孙子多,她心里都疼,只是年龄大了,能力有限,她只能捡自己认为最聪明的孙子疼,所以她最看重她的这个孙子和平。
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了父亲到北京来看望我,站在我的门口,静静地望着我不说话,我看见父亲的那一刻,欣喜若狂,梦中我也知道父亲已去逝,但我一点也不惧怕,因为我的心,多少年了都放不下对父亲的牵挂,哪怕是在梦中见到一回,都是我梦寐以求的希望。我喊父亲快进家来,父亲转身离去,我紧跟在父亲身后,跟他诉说着自己想爹想娘的心情,父亲默默听着,走到一个山岔路口,父亲对我说:“梦儿,你不能跟着父亲走了,你得走那条路。”我望望父亲指的那条路,阳光明媚。再看看父亲要走的那条路,一片漆黑,我说:“爸,你怎么不走这条光明的路呢?”父亲说:“傻孩子,爸再走不进那条光明路了!”我看着父亲走进了那条黑暗的路…醒来,我擦拭着眼角的泪,想着父亲,这大概就是阴阳两隔吧
想起了我那年从北京回老家时父亲看着我消瘦的模样竟然老泪纵横,对母亲说:“老陈哪,我们女儿瘦成这样,脸色腊黄,一定是身体有病啊,明天你带她到医院去检查一下。”母亲应允着,我却笑着说这在外做生意累的呗(当年单位不景气,导致我下海去了北京)。第二天,我真的跟母亲一起去医院做了身体全面检查,结果是严重的胃溃疡,怪不得我经常胃疼,吃不下多少饭,父亲要我在家治疗好了再回京。我告诉父亲,我刚接了个工程小单,必须去完成。父亲怜爱地望着我说:“梦儿,钱挣多挣少不要紧,有一个好身体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天,我在父母不舍的眼光中又告别了他们,回到了北京。
今天是父亲节,窗外的雨声在敲打着多少儿女思念父亲的心!苍茫的天空无尽地飘着雨线,我相信,那一定是它为所有的没有父亲的父亲节里儿女们流下的思念的泪…父亲啊,还记得女儿为您写的《父亲的犁耙》吗?那年那月…您生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小小年纪就成了牛背上的牧童,稍大一点又成了财主家的长工,日寇侵华时您成为了反侵略的英雄战士,解放后,您参加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位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老干部,我道不尽您的一颗赤胆忠心对人间的大爱,我只有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来概括您的人生态度。父亲啊,仿佛看到您还牵着老牛,扛着犁耙,穿着蓑衣带着斗笠在田间耕耘,那翻起的黑色泥土在无声地接受着您对它的安排,它知道您会把种子撒进它的土壤里,让她们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它望着您爬上田埂坐在湿漉漉的田埂上在雨中叭哒叭嗒地抽着老烟枪,烟雾绕着雨线停留在您已白发苍苍的头顶上。
父亲啊,您听我对您说:您年纪大了,不能再操劳了,您就歇着吧!您却说:人生在世,就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梦儿你看,我把地犁好,种上新品种的稻子,不久你们就会吃到爹亲自为你们种的可口的香米,爹想你们味口好,吃得饱,身体好!你磕了下烟枪,别在腰间,又下田扶起了犁耙。女儿我眼中又浮起了心疼的泪花。父亲啊,您怎么到了天堂还是在为儿女们操心啊!
1995年,小妹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当时她是下海经商,作为粮食部门的职工,她在民政大楼下开了一个粮店,父亲很高兴,因为妹妹的第二胎是个儿子,父亲最喜欢男孩,妹妹坐月子,门店又不能关,于是父亲就成了妹妹不拿工资的店员,每日天蒙亮就起床去开门,总是天黑才关门回家,当时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都还很低,从老百姓到机关单位都有许多人是在粮店里赊销。父亲很善良,经常把粮赊给一些单位和困难百姓,然后让他们打个欠条,然后慢慢地收帐。小妹孩子太小,只得在家照顾,整个粮店的粮食购进和售岀的重担全让老父亲一人挑着,父亲干了几十年的粮食工作,也对这份工作情有独钟。小妹见父亲工作干得很好,也就非常放心。有一日已近黄昏,有一个年轻女子进店跟父亲说:要买五斤米,父亲为其称好米,打开装钱的抽屉准备收钱的时候,只见那女子猛地伸手在屉子里抓了一把钱向门外猛跑,事情突发,父亲根本就没有心里准备,大喊抓贼,抓贼,可已七十有余的他腿脚哪里跟得上那年轻的女贼。那女人很快跑得没了踪影,在那个没有摄像头的年代,虽然给公安部门报了案,此案也不了了之。父亲查点了一下,那一把他损失了三百多元。从那以后,他就记得把大钱放在一个抽屉,零线放在另一个抽屉,不再给社会上这种人渣作案的机会。因为父亲善良正直,买卖公平,一条街上的老百姓都很爱戴这位老干部,好多人舍近求远也到他这儿来买粮。虽然每天很累,但从他的笑容里看得到他退休后还是不舍干工作的热情。他感到生活很充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