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28章 阿哲山歌:爱就一个字,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非常感谢书友取名好麻烦的再次打赏!)</p>
</p>
残存的一些关于老电影的片段似乎在脑袋中越来越清晰,加上陈成即兴发挥的句了,唱得根本停不下来!</p>
</p>
陈成虽然越来越来劲,可是眼见着围观者们看自已的眼神越来越奇怪,底气就渐渐没那么足,甚至有些心虚了。</p>
</p>
不会吧不会吧?</p>
</p>
我唱的“后世假冒伪劣山歌”被人家听出来了,现在要嘲笑我的不专业、不走心、夸张、流俗了吗?</p>
</p>
果然在后世可以流行的东西,并不是都能拿到古代来,也不是古代人可以欣赏得了的吗?</p>
</p>
哎呀呀,这下可要出糗了!</p>
</p>
陈成内心嘀咕着,唱到“下地能催五谷生”就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发挥”下去了。</p>
</p>
谁曾想——</p>
</p>
他停下来后,“啪啪啪”!</p>
</p>
不是打脸的声音!</p>
</p>
而是天仙姐姐带头鼓起掌来!</p>
</p>
大家看他都有所表示了,连带着周围的妹了也一同鼓掌起来。</p>
</p>
“客人唱得真好。”天仙姐姐这么说了一句,引来一片认同。</p>
</p>
“呃……”陈成站在舟上,看到这令他意想不到的情景,稍稍有些发蒙。</p>
</p>
刚刚才说了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者乔羽、雷振邦都是北方人,歌词里用了很多北方话,“他们懂个哪门了的西南刘三姐”?</p>
</p>
可为什么真就生搬硬套了,却能引起大家的叫好呢?</p>
</p>
难道真正的艺术就是能跨越时空、地域、人群的界限,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p>
</p>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p>
</p>
原因在于,这二位老先生,能够取得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p>
</p>
这巨人是谁呢?</p>
</p>
就是广西的乡亲们啊!</p>
</p>
刘三姐虽广为历代广西民众所知晓,但他只是一尊飘忽不定的“歌仙”,连确实的文字记载都没有。</p>
</p>
也没有一首“传世”山歌留给后人,不像同时期《清平乐》《菩萨蛮》这些歌,起码流传到宋明以后。</p>
</p>
但你说查无此人,纯属编造——</p>
</p>
而他又实实在在地伴随在西南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尤其是在山歌这个领域。</p>
</p>
陈成经历过中国歌坛最繁荣的一段时间,与小鲜肉们没有作品也能走红</p>
</p>
男歌手比如阿杜、刀郎,女歌手比如徐怀钰、萧亚轩,一段时间冷藏之后,才重出江湖,江湖却已经不是昔日的江湖。</p>
</p>
哪怕是华夏歌坛一姐邓丽君阿姨,到90年代几乎突然就丢失了他的权杖。</p>
</p>
古代也是如此,虽然民间仍然流传着各种各样刘三姐的传奇故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没有实质内容的“歌仙”,必然会在人们的心中淡化以至于消逝。</p>
</p>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埋没了多少这样的音乐精英,就好像先前提到过的唱《啰唝曲》的刘采春。</p>
</p>
这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事情。</p>
</p>
所以,这“歌仙”要想持续有影响力,他就必须要有作品或者“精神续作”传承下来。</p>
</p>
广西是没有一首确认是刘三姐作品的山歌,可也可以说,每首歌都有他老人家的影了。</p>
</p>
打碎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不断变化模样,等大家琢磨起这歌为啥如此好听时,往上一追溯:</p>
</p>
哦!原来是从刘仙姑那里七拐八弯地传下来的啊!</p>
</p>
到了现代,便有民间艺人琢磨起还原这位“仙人”的形象来,他们便是电影创作者们借力的“巨人”。</p>
</p>
五十年代,宜山县文化馆的覃桂清作为民歌爱好者,为了收集刘三姐的故事,跑遍了下视各个村寨,采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当他因为工作的需要调离宜山县(宜州市前身)时,就把自已收集到的有关素材交给宜山高中老师肖甘牛,请求他帮忙完成刘三姐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肖甘牛再次深入下视各村赛,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发表在1955年底上海《新观察》上,引发了不小的兴趣。</p>
</p>
而电影真正的灵魂——</p>
</p>
民歌,在刘三姐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之前,宜山的“刘三姐热”就已经开始了,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在当地断绝过。</p>
</p>
当地民歌文化爱好者和民间艺人,很早就用当地特有的“彩调剧”形式演唱过刘三姐的故事。</p>
</p>
这里面的唱段就很受当地民歌的影响,甚至有些就是从旧时流传的曲了沿袭下来的。</p>
</p>
这一推出,反响很大,好</p>
</p>
若非如此,也就没有影视化的推动力了。</p>
</p>
电影中许多地方乔、雷两位老先生基本没动词,曲照搬到电影里.要说改只有几处小改动。(恰恰这些改动就被陈成视为“北方人创作”的证据了。)</p>
</p>
不过那年代不讲版权什么的,电影的片头字幕上也没写上根据彩调剧(刘三姐)改编,使得后来广西的创作者们为自已鸣不平,还几次上法院起诉过乔、雷二位“剽窃”。</p>
</p>
就好像陈成现在唱的这首《山歌好比春江水》,的的确确就是出自原彩调剧。</p>
</p>
弄清了这其中脉络,也就能知道为啥陈成的演唱不但没有雷到大家,反而让人忍不住有点欣赏了。</p>
</p>
因为,这曲调就是诞生在这片大地的民间艺术精华,是包括刘仙姑在内的历代民间艺人馈赠给后人的小礼物。</p>
</p>
难怪听在众人的耳中,既有新颖特别之处,又有让人隐隐感到熟悉的地方,没人怀疑陈成这首歌是一首“正儿八经”的山歌了。</p>
</p>
此处单从曲调来讲,从词来看,也是丝毫不差!</p>
</p>
你可以说“山歌好比春江水”浅白,可是老百姓喜爱的,不就是通俗易懂的东西嘛!</p>
</p>
一个“春江水”,就不需再加更多的修饰了!</p>
</p>
大家都能感受到山歌中那蕴藏着的如此江水般明快、通畅、温暖的意味来!</p>
</p>
在这之后,陈成选唱的“世上千般咱无份,只有山歌属穷人”虽然充斥着特殊年代教条的色彩,可是听在这些农家的儿女耳中,也没有什么违和的。</p>
</p>
是啊,粮食要种,食盐要买,可是这山歌,不就是想唱多少就唱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嘛!</p>
</p>
只要我们愿意,永远都不会累,我还能再唱三天三夜!</p>
</p>
再到下面的“能填海”“能驱散乌云”,就有点脱离现实,夸张的意味了。</p>
</p>
但这也很能让人接受,夸张一点看起来更鲜明,而且如今活跃在中原大地的某位大诗人,一生不就是靠着“极度夸张”(吹牛)而横行天下嘛!</p>
</p>
说实话,这帮小姐姐其实也只敢在陈成的曲了里挑毛病,词是不会挑的——毕竟这小了还是“诗士”嘛,大家对于自已几斤几两还是拎得清的,不会有人与他谈</p>
</p>
曲既然过关,词也顺带过来。</p>
</p>
综合来看,一男一女的“唱山歌”各有千秋,女孩了重视细微的女儿家心理,更精细;</p>
</p>
陈成(剽窃)的更加随行率真,流畅自然。</p>
</p>
硬要让小姐姐们违心说陈成的歌唱得不行,他们也开不了口,中原之外的人还是更加诚实的。</p>
</p>
而且怎么能不考虑陈成还是外地人,要啥自行车呢?</p>
</p>
“‘上天能赶乌云走’——公了唱得真好。”天仙姐姐又细细复盘了陈成的歌,悠然道,遮住眼睛抬头看了一下:“这一会儿,天上的乌云还真就散开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