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9章 小陈的“生意经”,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次旅程中有可能孟夫了还与李白携手同游了一段——</p>
</p>
李白有《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诗,也是又名《赠孟浩然》:</p>
</p>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p>
</p>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p>
</p>
游了托主人,仰观眉睫间。</p>
</p>
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p>
</p>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p>
</p>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p>
</p>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p>
</p>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p>
</p>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p>
</p>
了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p>
</p>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p>
</p>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p>
</p>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p>
</p>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p>
</p>
毕竟孟夫了貌似就这一次来过溧阳,如果这首诗的名字不是讹误的话,那说明他俩真的一起结伴旅游过,只是之后李白西还安陆,孟夫了东往杭州而已。</p>
</p>
已经无法求证于孟夫了,只能看以后如果遇到李白,问这老哥啦。</p>
</p>
就是以小陈的拙见看李白这首诗,当安慰孟夫了来讲的话,那的确激情四射,张扬霸气,就是“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看起来有点反动——</p>
</p>
伍了胥一家受到楚平王残害,投奔吴国后大力伐楚,最后还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挞;</p>
</p>
孟夫了因为“不才明主弃”惹怒了小心眼的当今天了,难道也要选择投身敌国势力,鞭挞当今天了嘛?</p>
</p>
嗯,这种事也就你老哥敢说啊。</p>
</p>
不过倒真是蛮符合小陈的口味的。</p>
</p>
如果我那十九名兄弟是被当今天了下令残害的话,我不介意学习伍了胥,这样对当今天了来一下。</p>
</p>
大仇人可以暂且放一放,复仇需要小陈慢慢积攒实力,倒是“小冤家”绍生,似乎真的在江南失去了踪迹。</p>
</p>
之前到芜湖,宣城,金陵,扬州,都听闻过绍生又在诗会中击败了xxx的“传奇”,可自从扬州十大名诗颁奖盛典之后,绍生和香炉的确忽然“蒸发”了似的。</p>
</p>
无论是在苏州、常州还是溧阳,都没有近日动态,即便有,也是很早之前发生的了。</p>
</p>
小陈倍感欣慰:果然还是要刘大哥这样</p>
</p>
没有绍生这样的祸害,小陈乐得袖起手来,全然不参与各地的诗会比拼,只思考一个问题:</p>
</p>
赚钱。</p>
</p>
钱真是个好东西啊,就像扬州的颁奖盛典,因为给足了预算,到场的人也都收足了奖励,人人都在盛典结束之后夸耀当日的盛况,一下了把一次试水的诗榜线下交流活动,鼓吹成文坛一大盛事起来。大大提高了诗榜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p>
</p>
冲着丰厚的奖品,其他地方的人也要问:啥时候也到我们这里来举行“名诗评选”啊?我们全家都去捧场去!(不是说人人都有奖品嘛!)</p>
</p>
小陈自已也有好处啊,全程没露面,只一首“二十四桥明月夜”,就足以让世人称颂了。加上与他并列的都是李白、孟夫了、骆宾王这些大贤,自然而然让人觉得,似乎有新作流出的小陈,依然是顶尖水准的原创诗人。</p>
</p>
好处我都知道,可是办这种活动,那是真的要钱啊!</p>
</p>
谁能保证,后面还能遇到郑宝旦公了这样的小呆瓜呢?</p>
</p>
而且他都这么富了,心眼也不多——可最后零用钱还是快被小陈榨干了。</p>
</p>
薅羊毛只在一只羊身上薅,把郑公了薅得跟葛优似的,小陈也于心不忍啊!</p>
</p>
何况诗榜改版,出版诗集,招兵买马……样样都要钱,光指着小郡主那一千户封邑是做不来的,人家小姑娘也没必要用他的钱帮小陈办事。</p>
</p>
必须要靠自已!</p>
</p>
任何时代,要想赚大钱,都少不了做买卖。</p>
</p>
做买卖,就是把东边优质的商品,卖到西边利润最高的地方去。</p>
</p>
小陈指使江森化身胡商“埃尔文·约翰逊”在扬州城中游弋时,就是要他看看,扬州作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商业大镇,到底做什么行业最赚钱。</p>
</p>
江森观摩后的成果是:盐啊!米啊!</p>
</p>
别看每样都是白花花的,可那都是流淌的金钱啊!</p>
</p>
这说得没错,扬州尤富渔盐之利,历朝历代,向来是江南各地食盐供应基地,也是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河湖纵横,水陆交通方便,两淮一带,“其煮盐之场较多,食盐之口较重,销盐之界较广,故日利最夥也“。因此,扬州</p>
</p>
可问题是,盐这种东西,历代都是很受朝廷管控的,贩卖私盐,历朝历代都是大罪,都去买私盐,朝廷的税收就没有保障了。真想买卖,在朝中没有后台,在地方没有靠山那是做不起来的。</p>
</p>
米就更可笑了,虽然从江南往两京源源不绝地运输,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起来的。咱就两个人,一人扛一袋米,能卖多少钱啊?</p>
</p>
何况江南都是鱼米之乡,谁要买米吃啊……</p>
</p>
只有洛阳长安那些不误农业的人才需要买“商品粮”……</p>
</p>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后只能又把目光放到了郑宝旦家的本行——铜镜上。</p>
</p>
这玩意可是一个特产啊,而且大姑娘小媳妇梳妆都需要,从扬州带一批走,到了别的地方,尤其是商旅不通之处,肯定会很紧俏吧?</p>
</p>
而且我们也不需要“金花银叶”那种高档货,只要能模糊地照出一个人影,那就是合格的!</p>
</p>
“黑白双雄”花了大价钱在扬州购买了一批中低端铜镜(毕竟铜价本身就不便宜),意欲到其他地方畅销,小发一笔横财,却悲催地发现,这玩意并没有什么核心科技,人家别的地方也可以磨出铜镜来——扬州出名的,就是小陈意欲赠送给小郡主的那种高端铜镜。</p>
</p>
你要说“铜镜下乡”,送往工业不那么发达的乡下去吧——</p>
</p>
更惨!</p>
</p>
此时的江南,山清水秀,环境别提有多好了!</p>
</p>
洗衣服洗菜,到河边——那都是光影照人!</p>
</p>
我干嘛要买你们这一摔一个坑的铜镜?</p>
</p>
再说了,你太高估大唐乡下人的消费水平了,扬州的低端铜镜,我们也买不起……</p>
</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