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2章 明月松间照的版权纠纷!(第二更),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要是直接“掠美”说是自已所作,就有点夸张了,自已以后还怎么进步?</p>

</p>

心虚不已地解释道:“那个,那个,学生也不知是从何处看到了这两句诗,我也不知其来历出处,但观笔法精致细腻,诗中景清新动人,极类王师之笔,便大胆猜测是王老师的诗。”</p>

</p>

王维摇摇头道:“非也,非也!”</p>

</p>

王昌龄有些惊讶:“这不是摩诘所作?可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看就是摩诘的手笔啊!我反正是想不出来第二人能作出这等诗句!”</p>

</p>

的确,一个诗人有一个诗人的标签,作此诗的人,很难籍籍无名。</p>

</p>

陈成见王大叔在客观上助攻了自已,连称所言极是,果然高见。</p>

</p>

“不过嘛,”王昌龄笑道:“要说有人能模仿……也不排除是十一郎这小了自已仿作的,被戳穿了不承认。”</p>

</p>

毕竟以“颍川神童”天赋之高,天下共见,他还对王维很熟悉,要摹效那只能是他这个“小机灵鬼”了。</p>

</p>

显然王维也是这么想的。</p>

</p>

陈成有苦说不出,这诗我要是知道还没写出来,肯定不会在这种场合轻易说出来啊!可惜!可惜!</p>

</p>

“王师的诗,那是以学生的秃笔可以仿效出来的吗!”小陈也否认,赶忙套用苏轼对王老师的评价道:“味王师之诗,诗中有画;观王师之画,画</p>

</p>

王昌龄再次叫绝:“嘿,你这小了,还真是一语中的!分毫不差!有趣!有趣!”</p>

</p>

王维自已显然也很高兴这句评价,捻须微笑,却仍然不认这诗的版权是属于他的。</p>

</p>

小陈心想:果然拍马屁还是要有技术含量的,你要说“王老师的诗就是高!高!高!”他指定不满意。</p>

</p>

现在,起码王老师很开心。</p>

</p>

苏轼对王维这个脍炙人口的评价,出自《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是针对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说的,是很明显的归隐后的作品。</p>

</p>

小陈提前拿出来的《山居秋暝》,也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借写秋晚山景,藉以表达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的热爱,这时候的“王右丞”仕隐两得,心境安适。</p>

</p>

与这个时候仍然放不下功名利禄还是有所区别的。</p>

</p>

所幸小陈还留了诗开头的两句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不至于堵死王老师以后的创作之路。</p>

</p>

之前小陈就因为剽窃了一首张九龄的《感遇》,都内疚了很久。因为自已的这个举动,后世人编《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很可能第一首就是《感遇》“兰叶春葳蕤”,然后作者是“唐,陈苌”!</p>

</p>

哈!(当然如果小陈最终江郎才尽,不够出名的话,人家也没理由把一个小角色放在唐诗选集的开篇。)</p>

</p>

“我吧,觉得这四句诗虽然精妙,但似乎无头无尾,缺憾不小。”小陈又一次启发原作者道:“学生自认为要想将此‘残诗’续为完璧,是无能为力的。还得是王师的生花妙笔才行。”</p>

</p>

王昌龄也赞道:“十一郎言之有理!”</p>

</p>

见他二人都这么说,把自已抬得很高,王维就没有推辞的道理了:“果是残章的话,那我想一想如何恢复其‘原貌’吧。”</p>

</p>

听他这么说,小陈松了一口气,但是为防止王大叔“但使龙城飞将在”那一次的乌龙,小陈还是劝道:“此事王师回去了细思也不急,咱们好不容易在金陵重聚了,苌儿是很想在二位师长门下好好聆听教诲的——哪怕只是几天也成。”</p>

</p>

这两条粗大腿,该抱还是要紧紧地抱啊!</p>

</p>

强抱!</p>

</p>

王昌龄大笑道:“你还用跟我们学?依我看啊,你早就可以‘出师’了!”</p>

</p>

(//)</p>

</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信息流大玩家

秋风沉醉

当打工人穿成豪门假少爷

麦成浪

我和六个Alpha匹配100%

故筝

轮回之葬仙

青木与辰

我在平行世界文抄养女儿

张乘鲤

图腾甲

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