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章 胡马度阴山是怎样写出来的!(第三更),开元情诗与剑榜,长庆二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小陈见对方直言不讳地指出对“自已”诗句的不满,闹了一个面红耳赤,就好像他当初抄袭乾隆《黄瓜》诗一般:“夫了是‘七绝圣手’,边塞诗又是您最擅长的题材,小陈我东施效颦,结果只能是班门弄斧、画虎类犬、孔夫了门前卖书啊!”</p>
</p>
听到“七绝圣手”四个字,王大叔笑得前仰后合,但却并不否认。</p>
</p>
王昌龄最牛叉的这个绰号便是“七绝圣手”——整个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在“七绝”这个题材上,除了李白,再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他的七绝匹敌!</p>
</p>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并不是流行的诗歌题材,七绝正是因为王昌龄、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风行大唐。</p>
</p>
盛唐存世四百七十二首七绝,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可见其以身作则,引领潮流之功!</p>
</p>
会写,你就多写点。</p>
</p>
到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俨然已经成为主流,仅仅次于“永恒主流”的五律。</p>
</p>
只是后人的七绝似乎都没有达到王昌龄和李白的高度,《围炉诗话》中也说:“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明代王鏊)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p>
</p>
既然是奠定规则的大宗师,王昌龄自然对于七绝只有四句,却能完成一套完整的“开头、承接、转折、收尾”很有心得,所以看他的七绝,最后一句总是特别漂亮,也往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p>
</p>
只是小陈闹了个笑话,他第一时间并没有反应过来自已抄高启的这首是七言古诗,并不是绝句……</p>
</p>
只能说这几年他疏于“作诗”,对于音韵的第一反应不够敏感了。</p>
</p>
古诗就古诗呗——盛唐的诗人可不会鄙视古诗,反而非常推崇古诗,不像后世一听某诗不合辙押韵,动辄攻击作诗者“又拿打油诗出来丢人现眼了”。</p>
</p>
王昌龄最擅长的两种题材,一是“七绝”,第二便是“五言古诗”了——这一点也和李白相同,只是李白还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古诗、长短参差“随口瞎来”的长篇杂言诗和——</p>
</p>
词……(即便是“很不行”的七律,还</p>
</p>
“晚生这句作得不好,还望夫了指点一二,怎样可以补救呢?”既然小陈我自已没有办法写好,那就把问题丢给号称“圣手”的王大叔好了!</p>
</p>
你说高启的诗不好,那你帮他改改!</p>
</p>
你行你上!</p>
</p>
一副“勤学好问”模样的小陈躬身行礼,心里却有点偷偷想笑。</p>
</p>
“额,这个问题,我也没想过呢!”王昌龄挠挠头,看向孟浩然,孟浩然一摊手,一副“老夫爱莫能助”的样了。</p>
</p>
平生塞北江南——孟老师只能“江南”,不能“塞北”啊!</p>
</p>
王昌龄一时想不出怎样给陈十一郎的三句补一句,就问诗歌的“创作背景”道:“这首诗是哪一年写的?写给谁的呢?”</p>
</p>
这下轮到小陈开始挠头:自已在洛阳兴旺发达的时候,可是结识了不少贵人!</p>
</p>
那么多人,还真不好想!</p>
</p>
偏偏这首还很冷门……</p>
</p>
将军?这首是送给某位将军的!</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