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边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四章:赵岐和解关东,建安赋,存在的边缘,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赵岐到达关东,是在初平三年十二月。</p>
</p>
他之所以会来,是因为这一年的四月,吕布受王允离间之计,为一婢女而诛杀了董卓。</p>
</p>
那个废少帝、杀太后、迁都长安、杀戮大臣、残害百姓、专制朝政、僭越不臣、祸害天下的乱贼,终于死于非命,被夷三族。</p>
</p>
随后,王允主持朝政,吕布接防长安,两人一文一武共辅天了。</p>
</p>
本来是个不错的局面!</p>
</p>
但王允自恃功高,吕布又骄傲自满,两人自始至终貌合神离。</p>
</p>
五月,王允错囚蔡邕,至其冤死狱中,天下士人对此议论纷纷,他自已的威信也一落千丈;王允又在处置董卓旧部的事情上反复无常,以致西凉军士各个惶恐,最终李傕、郭汜在贾诩的撺掇下反攻长安。</p>
</p>
而后六月,王允死社稷、吕布走关东。</p>
</p>
攻占长安后的李傕、郭汜虽自封扬武将军和扬烈将军,但毕竟资历不够、底气不足,二人又有分权之弊,相较于董卓的专横跋扈和王允的独断专行,他们对政局的掌控能力明显欠缺,朝中文武对他们也颇有微词。</p>
</p>
而那位鼓动他们返回长安的贾诩,既拒绝了封侯的好意,又推掉了尚书仆射的任命,反而乐呵呵地去当了个负责选拔人才的闲散尚书,算是主动避开了政治的旋涡。</p>
</p>
所以大乱之后的长安,反倒因为没有过于强势的独裁人物,而出现了短暂的文武相互牵制、相互忌惮的微妙平衡。</p>
</p>
朝廷的秩序,似乎可以重建!</p>
</p>
及至七月,献帝亲自下诏,授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以特使符节及临机全权,命他二人出使关东,抚慰天下!</p>
</p>
所有人都明白,此举意义非凡。</p>
</p>
一方面,这是光明正大的向天下人宣示,朝廷已重新步入正轨,诸侯应停止相互征伐,共同听命于朝廷;另一方面,不甘被挟持的天了是在暗中寻找能够忠心辅助朝廷、可为汉室依仗的诸侯力量。</p>
</p>
马日磾和赵岐深感使命重大,细研天下局势后,认为有实力的关东诸侯无外乎刘表、袁术、袁绍和公孙瓒。</p>
</p>
此时刘表和袁术正因为孙坚之死而紧张对峙,袁绍和公孙瓒则在为争夺冀州</p>
</p>
他们觉得,只要和解了这两处争端,天下安定便指日可待!</p>
</p>
为尽快达成使命,两人商议分头出使。</p>
</p>
马日磾决定直奔南阳,调解刘表和袁术的矛盾,而赵岐则东出冀州,劝和袁绍与公孙瓒。</p>
</p>
两人一出函谷关便分道作别,相约一年后长安再聚,届时一同回禀天了。</p>
</p>
马日磾以耄耋之躯弃车骑马,一路往南,半刻也不愿耽搁。</p>
</p>
赵岐则坐着大车缓缓西行,一路宣示天恩,劝化百姓,似乎对袁绍和公孙瓒的事并不着急。</p>
</p>
从长安到甘陵,赵岐走了五个月,直接从夏天,走到了冬天。</p>
</p>
虽然费时过多,但到冀州之日,却正是时候!</p>
</p>
袁绍和公孙瓒经过连年累月的鏖战,皆已是强弩之末,之所以还在咬牙死扛、互不相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一个调停的人,少一架下楼的梯。</p>
</p>
所以,听闻赵岐带着朝廷旨意到了冀州,袁绍立刻撤军二十里,并亲自率众远迎,曹操也带着心腹将领飞奔百里而来,大礼参见。</p>
</p>
公孙瓒闻讯,虽不便亲身前往,但同样撤军二十里,以示对天了使者的尊敬。</p>
</p>
甫一露面,赵岐便成功让双方撤军停战!</p>
</p>
这让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期待,期待赵岐能化干戈为玉帛,彻底结束这场血腥厮杀。</p>
</p>
但赵岐成于老谋,失于深算。</p>
</p>
他认为,袁绍和公孙瓒战成了均势,暂时看不清谁会胜谁会败,和解方案偏向任何一方,都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强烈反弹。</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