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2章 解玉砂,玩宝大师,青木赤火,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实很简单。”余耀一边说,一边却又把玉炉顶放进了锦盒,“我不能拿着跟你说,不然你老想瞟,影响开车安全。”</p>
“我不用看,细节我都记着呢。”</p>
“底面的牛鼻孔的孔道细节,你也记着?”</p>
玉炉顶的底面,要镶嵌在铜香炉盖上,它不能只是箍住,那样还是容易掉。所以往往会在在底面打上牛鼻孔,以铜丝之类的穿系固定,双保险。</p>
这件玉炉顶的底面,一共有两处牛鼻孔,一处两个孔,一共四个孔。</p>
“什么?牛鼻孔从宋到明,也没什么变化啊。都是先打两个斜着的大一点儿的孔,然后用更细的工具,从更倾斜的角度再打一次,最终将底部横向打通,然后再修饰孔口。”</p>
杨锐也算是个懂行的,张口就来。</p>
“你说得没错。不过打牛鼻孔,除了要用楟钻,还要用解玉砂。”</p>
楟钻是玉器打小孔的实心钻具;还有空心的,叫管钻,多用来打大孔或者掏膛。</p>
解玉砂又叫碾玉砂,其实就是硬度比较大的矿物砂,比如石榴石矿砂和刚玉矿砂,配合制作玉器的工具使用。古时候没有太高硬度的工具,也没有电动转速,解玉砂必不可少。</p>
杨锐一听,脸色变了变。虽然余耀还没具体展开,但对打孔工具如此了解,他始料未及。</p>
余耀接着说道,“辽金时期,用的解玉砂,是宣宁砂,产地大致位置在现在的内蒙凉城。宣宁砂,说白了就是石榴石。石榴石的莫氏硬度系数,大约在6.5到7.5;这件玉炉顶是和田玉的,和田玉的莫氏硬度系数大约在6.0到6.5,也就是说,石榴石的硬度,只是比和田玉略高。”</p>
杨锐立即应道,“你是说这炉顶的打孔,用的不是石榴石解玉砂?”</p>
“对。牛鼻孔很容易观察一部分孔道的。用石榴石解玉砂,孔道的旋痕不会如此细密。只有用硬度更大的解玉砂,钻孔速度更快,才会如此。比如刚玉,莫氏硬度为9;但是辽金时期的玉器,并没有用过刚玉解玉砂。”</p>
杨锐的额头不知不觉冒出冷汗,“孔道的旋痕,即便用不同硬度的解玉砂会有差别,但也很细微,况且是观察这么小的孔道,就这么一会儿工夫······你不会是唬我吧?”</p>
“你回头可以找个放大镜细细看看,再对比下辽金玉器的孔道啊。”余耀笑道,“玉器别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打磨,消除痕迹,也会因为包浆淡化痕迹,但是孔道的旋痕,不会消失的。”</p>
杨锐腾出一只手摸了摸锅盖头,“你这话说的!我问的就是这个!你也没用放大镜,怎么看出来的?”</p>
“我是用你不相信的眼力。”余耀摁下车窗按钮,点了一支烟。</p>
杨锐舔了舔嘴唇,“给我也来一支,我的烟等你的时候抽完了。”</p>
抽了几口烟,杨锐闷了一会儿,终于开口道,“好,我服你!其实杨局能找上你,贺所长这样谁都不服的人都说不如你,本来我是应该信的,但就是说服不了自己!”</p>
“杨哥,我也没在意这个,我的眼力又不是为了让人服的。只是你让我看,我就看看喽。”</p>
“大兄弟,你快说吧,憋死了我了!”</p>
“光感。”余耀言简意赅。</p>
杨锐呆愣。</p>
半晌回过神儿来,“好像也只能靠这个了······但你得看过多少玉器的孔道,才能有这样的明察秋毫的眼力啊?”</p>
“不在于多,而在于感觉的敏锐程度。我问你,杨哥,你为什么当时一看就知道不是元代的!”</p>
“我不是说了么?风格啊!”</p>
“这就对了。你对风格有敏锐的感觉,元代的炉顶,一来仿古少,二来即便仿古,因为风格太突出,也能感觉出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