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木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四章,明末之军国天下,冰冷的木头,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逆转就发生在清朝,清朝对中国最大的一个影响,可能也就是剃发。</p>
在“剃发令”下达之前,江南各地乡绅为了自保,纷纷竖起“顺民”之旗,坐视亡国而不顾。“吴地民风柔弱,飞檄可定,勿须兵锋大举”。这句话水分不是太大,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民众经扬州十日后确实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对抵抗后的屠杀后果极为恐惧。</p>
但“剃发令”一下,天下哗然,“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燃起了熊熊的反抗烈火,使清朝统治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p>
“剃发”之所以触及了民众最敏感的神经,是因为百姓并不介意改朝换代,不介意金殿上坐的皇帝是谁,只要不受干扰地活着,中国依然是中国。但剃发令却令民众如梦大醒,意识到清朝不仅要征发赋税,还要改变他们维持了千年的风俗习惯,毁灭他们的文化传统。</p>
简单地说,民众起初“因保头颅而柔顺如羊”,是因为他们不愿为昏庸、腐败的明廷拼命,之后“为保其发而奋起如虎”,则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祖宗传统。</p>
一番英勇悲壮的抵抗。一番腥风血雨的屠杀,靠杀戮推行下去的剃发令得以维持,但却成了民众心中抹不去的痛苦。“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苟活不如死”。便是积郁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和沉痛。</p>
而这怒火再次因为明军的崛起而熊熊燃烧起来,一有机会,一看到希望,江南民众便头蒙白布、或裹网巾以迎王师,皆以金钱鼠尾为耻,即便是胥吏也有此心。</p>
王师,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只要是汉人的军队,前来攻掠,都称王师。江南民众并不是第一次遇到。可除了张煌言的部队,那些“王师”的纪律可并不敢恭维。郑成功组织长江之役,更令不少人看到打着复明旗号的“王师”在自己的家乡演出了一场“筹粮征饷,纵兵大掠,露刃如麻,万夫罹凶”的惨剧。</p>
如今,王师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师。不仅不害民劫掠。还有惠民之政,待民之优。攻克一地。光复一城,买卖公平,秩序井然,又有开库赈济、迁民避害之举,足令民众放心、安心。</p>
增援陆军抵达长江口崇明岛外的长兴、横沙二岛。休整两天后,会同海军陆战队登陆进攻崇明。一万两千名精锐士兵,又有水师炮兵拆下舰炮助阵,崇明岛民众也积极支持。知县惶惶不安,令游击死命防守。</p>
炮声隆隆,明军攻势如潮,一天之内先后攻取县城外土城三座,击毙游击,使县城完全孤立。知县尚不死心,又强令全县男女都上城守卫,负隅顽抗。</p>
但人心思变,城内守军因主将被斩而丧失斗</p>
志,与明军暗通声息,夜半开城,使明军轻松入城。知县见大势已去,逃回县衙自缢,终结了为清廷尽忠的短暂一生。</p>
崇明岛不仅控遏长江出海口,而且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有鱼米之乡称谓,远不是舟山的荒芜可比。明军夺取此岛,只要善加经营,不仅可解决粮食问题,还有丰富的鱼虾鳖蟹可补充营养,更可以借舟师之利,向周边的上海、太仓、海门等地攻掠。</p>
张浩坐在县衙内,翻看着文书,虽然不耻清朝崇明县令不识大义,甘为鞑虏殉葬的行为,却还是很赞赏他的治政之举。有借鉴,有采纳,有纠正,有改进,他开始提笔整理自己的治岛之策。</p>
开荒垦田,修渠筑堤,治理盐碱,推广良种,广播水稻,并规定凡新开垦的田地前三年只交一成赋税,三年后田地归己,用以休养生息,调动岛民积极性。</p>
岛周围有茂密的芦苇,可鼓励岛民用芦苇织蓆编篓,扩大生产,广开财源。</p>
调整完善保甲制度,全民皆兵,全民协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队的力量很关键,但也要尽民力而助之。军民一体,把崇明岛防护的似铜墙铁壁。</p>
其时上海还没有形成规模,只是个依江傍海面水而居的小城。崇明岛位置则显得重要,乃是南京的水上门户。明军占之,清军如芒刺在背,岂能甘心?日后围绕崇明的战事必不会少,明军有水师防护,陆军装备又精良,显然占有很大的优势。</p>
夜色已深,他却并无倦意。这位在北京突有醒悟,不惧艰辛至南方为故国效力的文士,异常珍惜这次外放的机会。他对如何为官也有了全新的感悟。</p>
“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此为孤送诸位的十二个字。兵民为胜利之本,兵由将统,民由官治,此两大支柱,缺一不可。为官者,民之父母;为民者,官之子焉。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p>
他停笔饮茶,回想着朱云杨当时的讲话,其中摘自《孟子》的更令他产生思考。这些文字本是太祖朱元璋删除掉的。今番提起,用意深远,不能不让人浮想揣摩。</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