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杂交水稻,成!
薛定谔的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61章 杂交水稻,成!,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薛定谔的虎,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转眼就到了九月。
太湖,西山岛,明月湾。
朝阳刚刚升起。
明月湾的试验田外,已是人山人海。
田埂上,荒野中,到处都是人。
数千军士将试验田围住,刀剑出鞘,箭上弦,如临大敌。
不过是一亩地的试验田,此时却汇聚着江南,乃至整个大明最顶尖的权势人物。
云逍在田边负手而立。
他一如既往的风轻云淡。
只是负在身后紧攥着的双手,却是出卖了他内心的紧张。
刘太妃,懿安皇后,太子朱慈烺。
李标、毕自严、王应熊三位阁臣,以及刚从京城来的首辅温体仁。
江南三品以上的官员,几乎悉数到齐。
王徵、吴有性、陈实功、宋应星等‘科学家’们,也全都放下了手中的事情,来到试验田。
西山岛上的所有工厂,今天放假一天,百姓们也停下了一切活计,全都赶到了明月湾。
人们的神情既是紧张,又是亢奋,全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试验田。
方方正正的一亩试验田,种的是水稻。
稻谷已经成熟,稻田像金黄色的毯子,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
王象晋亲自带着几十名助手、农夫,正在收割稻子。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精美的瓷器一般。
落在地上的稻穗,甚至是落粒,都被他们小心地捡起来。
那是因为,试验田中种的,不是寻常水稻。
而是王象晋呕心沥血两年多的成果。
没错!
这块试验田中种植的,正是杂交水稻。
在后世,被称作‘籼型杂交水稻’。
后世的那位神农,一共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然后又突破了繁殖制种这一难关,随后才逐步推广全国。
其实杂交水稻培育过程,说起来并不复杂。
水稻是自花授粉、雌雄同蕊的作物。
想要培养人工杂交水稻,首先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
难就难在寻找这种稻株。
理论上,找到这种稻株的概率是1/5万—1/3万。
光是寻找稻株,王象晋带着十几名助手,用了一年的时间,几乎找遍了整个江南。
这是杂交水稻育种最关键的一步。
然后是杂交组合实验,这一步,原本是最为耗时。
后世袁神农和他的助手,前后花了6年时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
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差点走进了死胡同。
而这一次,由于某个开挂的道士作弊,王象晋走了捷径。
他和他的助手们,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突破了这一难关。
今天就是收获的时候。
也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
这一刻,万众瞩目。
在无数双眼睛紧盯之下,一亩地的稻谷,终于收割完毕。
接着王象晋亲自带人,将稻穗上的谷粒,用双手一粒一粒地脱粒。
然后将脱粒的稻谷,现场进行称量。
所有人全都屏住呼吸,伸长了脖子看着试验田。
数万人的场面,一时竟是鸦雀无声。
不多久,结果出来了。
15610斤。
由于稻谷中含有水分,再加上稻壳,出米率一般在70%。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这块试验田的亩产是1090斤。
(明代一斤594.6克,亩产相当于后世的1300斤)
此时江南最好的水田,亩产也不超过三石,差不多是460斤。
试验田的亩产1090斤,直接翻了一番还有余。
这个数字还是相当保守的。
(明后期,折今亩制,常年稻谷亩产488市斤,注意是稻谷,不是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