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4章 儒家异类荀子,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酷酷的橙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秦国军民各行其事,对他们视而不见。</p>

他主动跟他们交流,发现秦国军民都知法守法,朴素老实,奸诈之徒基本上没有。</p>

秦国的百姓简朴淳厚,其音乐积极向上,无靡靡之音。</p>

人们的穿着整洁大方,无奇装异服。</p>

百姓们敬畏法律,服从官吏的管理,秦国的老百姓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上古良民。</p>

他也进过官府,看到秦国的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p>

无不谦恭节俭、忠诚守信,真像是古代圣君统治下的官吏。</p>

也就是说秦国官吏敬业守法,没有贪官污吏,没有昏庸官吏。</p>

他进入秦都咸阳,观察那里的士大夫。</p>

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p>

秦国朝臣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代圣君统治下的士大夫。</p>

观察秦国的朝廷,当秦王主持朝政告一段落时,处理各种政事从无遗漏,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治理似的,真像是古代圣君治理的朝廷。</p>

在秦国见到的一切,让他意识到以前在六国听闻的暴秦之说,纯属污蔑之词,不足为信。</p>

自己到了秦国,从下至上观察了秦国民风、士气、官吏作风、君臣操守。</p>

他认为秦国的治国理民政策是最好的,山东六国的吏治民风跟秦国相比差之远矣。</p>

怪不得秦国四代国君皆明君,四代国君均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p>

“这个时候,齐国政局也稳定下来了。”</p>

“齐王建又开始重整稷下学宫,召集失散的学士。”</p>

“并给荀子写信,邀请他回来。”</p>

“于是,荀子第三次入齐主持稷下学宫的工作。”</p>

“荀子把在列国考察,特别是在秦国考察的优势和长处都讲给了齐王建听,希望齐王建吸取借鉴,争取早日一统天下。”</p>

“齐王建对于荀子的主张也是很认可的,但架不住奸佞小人的挑拨离间。”</p>

“荀子口中在秦国务必要铲除的奸诈小人指的就是他们,他们怎么能够不恨荀子呢?”</p>

“于是荀子在小人的诬陷下,又只得离开了齐国,去了老朋友黄歇所在的楚国。”</p>

“当时秦赵之间正在长平对峙,楚国趁机兼并了鲁国。”</p>

“并把鲁国的兰陵设为县治,春申君黄歇就让荀子去当县令。”</p>

“不到两年的时间,荀子就把兰陵治理的井井有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p>

“并且荀子还把齐国的稷下讲学之风带到了兰陵,韩非子、李斯等人就是这个时候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p>

“由于地方政绩搞得太好了,自然就有人羡慕嫉妒恨了。”</p>

“有人就在黄歇跟前谗言,商汤七十里而得天下,文王百里得天下,现在给了荀子百里之地,楚国危矣。”</p>

“春申君听信了谗言,就把荀子给辞退了。”</p>

“没办法,荀子只好带着弟子们离开了楚国,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老家赵国。”</p>

“赵王热情的接待了荀子,视其为上客。”</p>

“那个时候,赵国正经历了长平之战后的另一场大劫难,即邯郸之围。”</p>

“当时的赵国很惨,老百姓以尸体充饥,用骨头和油脂来烧火取暖,哪怕赵王自己也是食不果腹面有饥色。”</p>

“就在荀子和赵王商讨期间,春申君黄歇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于是又恳求荀子回来。”</p>

“但荀子也是有脾气的,坚决不回去。”</p>

“考虑到两人几十年的交情,荀子写了一封信,狠批黄歇一顿。”</p>

“后来黄歇又厚着脸皮,几次三番的派人向荀子道歉,希望他能够回来。”</p>

“当时因为春申君帮助赵王解了邯郸之围,赵王也劝荀子。”</p>

“荀子这才给了黄歇一个面子,重新回到兰陵上任。”</p>

“在兰陵的任上,荀子又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十几年,让兰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p>

“荀子本以为自己的施政经验可以得到推广,让楚国强大起来。”</p>

“哪知公元前238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黄歇被害,满门诛杀,荀子也因此被免官。”</p>

“楚国内乱后,楚国很快走向了灭亡。”</p>

“荀子治理兰陵前后二十年,被免官后对这个地方也是很有感情的。”</p>

“于是他晚年就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里,著书立说,传授门徒,直到去世。”</p>

朱棣:荀子为后世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外儒内法的思想。</p>

纵观荀子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简直就是战国末期大事件的见证者。</p>

也正是因为荀子复杂多变的遭遇,让其对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结构有了超前的构想。</p>

其实先秦诸子们都在追求解决乱世问题的方法,而荀子恰恰具备了后发优势,并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p>

成为了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为后世的王朝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蓝图。</p>

荀子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也从不轻易的从道德层面批判别人。</p>

他是一个严肃认真、客观务实、扎扎实实想解决问题的人。</p>

典型的儒家学者往往都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他们大声惊呼,奔走相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给人以生死存亡的迫切感,并且极具催人泪下的感染力。</p>

但荀子不是,他不是一个喜欢以情动人的人,更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p>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就是韩非子所讽刺的那些满嘴漂亮话,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却毫无用处的儒生们。</p>

翻开荀子的书不难发现,虽然他经历的糟心事是最多的。</p>

但荀子的书籍中几乎不见对自己所处年代里的灾难,也不喜欢在道德层面对别人指指点点,这是荀子跟其他儒生非常不一样的地方。</p>

荀子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不是批评和感动,而是扎扎实实的想办法解决一个现实存在问题。</p>

这也是为什么他把秦国评价为几乎完美国家的原因,因为法家在解决现实问题这方面确实做的不错。</p>

荀子到了秦国后,对秦国各种高度评价。</p>

秦王的威势已经超过了商汤和周王,所控制的疆域更是上古的圣王们所不能比的。</p>

但秦国还不完美,还差点意思。</p>

秦国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儒生,没有儒生帮助治国的话,那就称不上王道。</p>

而秦昭襄王生平最讨厌的,就是儒生们所谓的王道。</p>

王道这东西不能增加粮食产量,也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p>

荀子进一步的解释了儒学的作用,国君治理国家。</p>

如果用儒生当臣子,他们会特别敬业。</p>

因为儒生的人生目标,就是让他们的君主更加尊贵。</p>

王道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于增加君主的合法性和百姓对君主的认可度,</p>

给儒生一点权,儒生就是合格的官员。</p>

你把权利收回来,儒生就会遵从礼的框架,安分守己的当百姓。</p>

而且儒生不但自己安分守己,还会带动其他人安分守己。</p>

不管儒生自己混的有多惨,维护礼的原则和他们的人生价值是不冲突的。</p>

秦昭襄王对于这番话完全不感兴趣,其实背后隐藏的逻辑深刻。</p>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的厉害,比如说朝廷向一个村子征税。</p>

如果百姓都认可这个朝廷的合法性,那么只需派一个官员过来,就能把税都给取走,很简单的一件事。</p>

甚至连官员都不用派,直接贴一张告示,老百姓就会主动的到指定地点去交税。</p>

可如果是山大王来收税,老百姓不认可他的合法性。</p>

那交税的意愿就很低了,就得加派一定的武装力量才能够达到目的。</p>

法家的特色就是不在乎你心里怎么想的,只靠刑和赏,敢不听话就收拾你。</p>

如此这般,为了保证执行力,你就得加派一些人手。</p>

导致收税的成本增加,只能加大税收,老百姓的反抗意愿就会更加的强烈,伱还得加更多的人手。</p>

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那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p>

这样下去,一个朝廷即使主观上不想实施暴政,那也非暴政不可了。</p>

而儒家就是要帮助君主建立这种从上到下的认可,也就是所谓的王道。</p>

这种认可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可以大大减低行政成本和管理成本,显著提高办事效率。</p>

礼的观念由小及大,由家到国,由父母到君主。</p>

彻底建立起来后,很多事根本不用去威慑、利诱和恐吓。</p>

所以荀子要表达的意思是,秦国以法治国的大逻辑是没错的。</p>

简化一些威逼利诱的环节,增加王道的认可度,可以爆发出更强的力量。</p>

所以,荀子认为秦国还是提高空间的,那就是把儒和法结合起来,这个思想到了后世就被提炼成为外儒内法。</p>

内法保证朝廷高效靠谱的运行,毕竟该做的事还是一定要做的。</p>

但外儒提高认可度,建立合法性,就能大大的减低内耗。</p>

但荀子的这番苦心,秦昭襄王并不理解,后世的儒生们也不理解,他们把荀子的安分守己理解成怂了。</p>

每当儒生读到荀子的这段历史,青筋暴突,拍案而起,感觉都快憋寻死了。</p>

同样是大儒,怎么就不能像孟子那样呢?</p>

孟子见大魏王,大魏王要跟他谈利,孟子直接怼,要谈就谈义。</p>

现在秦昭襄王问你荀子,儒生能够带来什么好处,你荀子为啥就不能跟孟子一样直接怼。</p>

结果荀子说了一大堆,仿佛要让儒生当小绵羊,实在没法跟孟子的浩然正气相比。</p>

不得不说,产生这样的误解,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儒生没有把荀子的思想吃透。</p>

荀子是想让整个国家的法治和人治结合起来,让社会高效稳定的运转,百姓能够安居乐业。</p>

后世的儒生们没有吃透荀子的意思不要紧,后世的帝王们可是看出了其中的杀招,并进行了充分的利用。</p>

外儒内法,这的确是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结构的灵丹妙药。</p>

后世帝王们的内心,几乎都是赤裸裸的法家,连他也不例外。</p>

但帝王表现出来的向外界宣扬的,则全是鼓励老百姓当顺民的思想。</p>

汉宣帝就曾经评价统治的奥妙就是王霸杂治,所谓王道就是儒家的那一套,所谓霸道就是法家的那一套。</p>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p>

很多时候,两者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p>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一直在说儒家是孔孟之道,但真正代表中华两千年统治主流思想的是荀子的思想。</p>

时至今日,再看荀子的思想,就必须从一个正确的角度来解读了。</p>

荀子其实只想通过人治和法治的结合,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的运行之道,而不是控制别人的帝王之术。</p>

事实也证明,荀子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光有法治没有人治是行不通的。</p>

法家是最讨厌人治的,因为强人政治太有局限性。</p>

强人在的时候,国家当然富强。</p>

但强人一旦倒下,国家就会立刻衰败下去。</p>

比如赵武灵王、燕昭王这样的雄主,他们一旦离世,国家就会迅速衰败。</p>

只有建立法制,才能保障国家的整个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p>

那样即使出现一个平庸的君主,国家也会持续不断的强大。</p>

秦国之所以一直强大,就是因为坚守法治而不用人治。</p>

韩非子的这套理论非常有道理,但也是有漏洞的。</p>

平庸的君主不破坏法制的话,国家当然可以一直强大。</p>

但如果出现了倒行逆施之辈,比如秦二世直接破坏了法治,那么国家就只能灭亡了。</p>

不得不说,老师就是老师,荀子比学生看到了更深刻的一面。</p>

荀子说当年的后羿是神射手,他的射箭方法也没有失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神射手。</p>

当年大禹制定的法律和制度,现在还能看到,但是夏朝早就灭亡了。</p>

所以法律制度是不能靠自己运行的,有合适的人来执行制度,就能够很好的运行。</p>

失去了合适的人,这个制度就会崩溃。</p>

所以荀子强调好的制度是好的社会的源头,而君子又是好的制度的源头。</p>

把社会管理好靠制度,但制度运行好还是得看人。</p>

秦始皇驾崩后,秦法并没有改变。</p>

但秦朝很快就亡了,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来运行这套制度。</p>

而在秦统一天下前,秦国一直蒸蒸日上,秦法的好也只是表面现象。</p>

没有出现破坏法治,倒行逆施的昏君才是关键。</p>

所以作为君主自己来讲,也需要儒法兼修,明白儒家的仁义礼智信。</p>

因为一个制度一旦运行时间长了,执行的人总会想方设法的扩大自己的利益。</p>

制度是无法监督自己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另一种力量来监督执行者。</p>

那就是儒家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荀子说礼。</p>

帝王也需要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拥有仁爱之心。</p>

而不是像秦二世隋炀帝那样,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体谅老百姓的疾苦。</p>

这才是荀子真正要体现出的法儒结合的思想,它是一种道德诠释,而不是一种术的解读。</p>

(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张凡小说男主角

臧福生

疯了吧!这小子连国家的钱都敢赚

退役的魔法少女

傅先生,迟来的深情比你还贱

时小念

超神:从夺舍天使冷开始

爱吃瓜的熊猫

修仙从信息全知开始

江湖不由人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初九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