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8章 四叔,皇明圣孙,西湖遇雨,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徐辉祖后来此地,即便他是徐达嫡长子,想要追赶,也是千难万难,再加上客观上来讲,徐辉祖的能力等方面,也确实不如朱棣,所以就有了徐辉祖镇守居庸关防线,与宣大接壤,而朱棣则是镇守北平的局面。</p>

这种局面下,其实孰强孰弱,真就是一望便知了。</p>

所以,徐辉祖隐隐约约饱含敌意的暗示,也就不奇怪了。</p>

当然这种手段不算高明,或者说徐辉祖本来也没想做的多高明,这种内部的不合,几乎是肉眼可见的可对于他们这种级别的将领来讲,这同样也是一种自保的手段,如果上下一团和气,那才叫令人忌惮。</p>

如果朝廷真的想要这些防区,譬如西域甘肃、宣府大同、北平、辽东等等地区,都是铁桶一块,那为什么还要调换镇守的国公们呢?说白了不就是不放心拥兵自重,从而造成当年唐朝的藩镇故事嘛。</p>

不多时,朱棣已至近前,翻身下马,大步流星走至朱雄英面前,拱手行礼,声音洪亮:“恭迎天使驾临北平!”</p>

朱雄英连忙微笑还礼:“四叔客气了,雄英此行,意在巡抚五京,同时也是来学习四叔守卫北疆的经验。”</p>

朱棣爽朗一笑,目光锐利:“言重了,棣不过尽忠职守,何敢言经验。不过,若是有兴趣,倒是可以聊聊北疆大计。”</p>

两人对视一眼,皆是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某种相同的神采。</p>

朱雄英心知,这位四叔虽表面客气,实则心中野心勃勃,对皇位之志,恐从未熄灭。</p>

而他,作为太子之子,自然也要为自己的未来筹谋。</p>

一边策马进入北平城,朱雄英一边在队伍的簇拥下与朱棣交谈。</p>

“四叔,雄英听闻,北元虽败,然其势力犹存,蒙古诸部亦蠢蠢欲动,不知四叔有何高见?”</p>

朱雄英抬头看了眼城门,嗯,没有走一半落下千斤闸来。</p>

之所以跟徐辉祖和朱棣,一见面说的都是这个事情,是因为对于大明来讲,此时北方的蒙古诸部的威胁,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p>

你说威胁不大吧,蒙古诸部的威胁又确实存在,毕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大明始终都把北元当做最大的敌人,而对于这个最大的敌人,大明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并不是嘴上说的,而是用实际的战略定力来侧面证明出来的,为了对于北元,大明选择了对周边所有国家和势力,都极为克制,哪怕是日本人杀了几波汉使,大明都没有马上动兵。</p>

日本人学华夏的文化,没有学到位,他们不清楚,“杀汉使”对于华夏的汉人王朝来讲,意味着什么。</p>

通常来讲,都意味着一换一。</p>

一换一的意思是,我损失了一个汉使,你损失了一个国家。</p>

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硬生生的忍住了,按照既定的战略规划,先后进取甘肃、宁夏,巩固北部边防,随后向西南消灭北元梁王,向东北消灭纳哈出,最后捕鱼儿海之战毕其功于一役。</p>

所以,大明对于蒙古人,是真的很尊重了。</p>

但与此同时,捕鱼儿海之战以后,草原上的蒙古人确实分裂了,分裂成了瓦剌、鞑靼等部,从短时间来看,对于大明构不成什么巨大的威胁,可从长远来讲,说句玩笑话,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像是会定时刷新出来的小怪群一样,你要是真不去管他,时间不需要太久,只需要二十年,就会重新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这句话绝对不假。</p>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除了现代世界的内蒙古草原以及蒙古高原上生活的蒙古人之外,在更北的西伯利亚高原,以及东面的大兴安岭地区,还有西面的中亚地区,都是有游牧民族生存的,每当蒙古草原上的势力出现了真空,那么很快就会有对于汉人王朝来讲全新的游牧民族迁徙到这里,占据这里丰美的水草,同时也会因此得以发展壮大,对南方的汉人王朝构成威胁。</p>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用来形容这片草原上的敌人,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p>

所以定时除草,就成了无奈之举。</p>

朱棣沉吟片刻,缓缓道:“蒙古之患,不可不防,然我大明疆域广阔,难以处处顾及,唯有主动出击,方能长治久安。”</p>

朱雄英心中一动,四叔之言,竟与他之前所想不谋而合。</p>

很显然,朱棣在这方面的思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而他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更加主动。</p>

这当然与他的根本利益相关对于朱棣来讲,只有战争才能获得更多的权力。</p>

这种权力,并非是明面上朝廷赋予了他多少兵马的指挥权,而是他在军队里的影响力。</p>

为什么奉天靖难的大旗一举,北平周围的卫所,几乎一瞬间全都倒戈相向了?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造反吗?难道他们不清楚一旦站在朝廷的对立面必将九死一生吗?</p>

当然都清楚,但这就是朱棣在北平军中的影响力。</p>

——甘愿让人为之赴死,不是一个人十个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人。</p>

而对于中枢来讲,这种情况,是极为令人忌惮的。</p>

最起码,朱雄英看过《雍正王朝》,为啥雍正对于自己命令不动年羹尧的手下那么生气?军中只知道大将军不知道皇帝,皇帝怎么想?正因如此,才出了“卸甲”这个名梗。</p>

而对于朱雄英来讲,同样如此。</p>

朱棣是他的四叔,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之一,他同样陷入了朱允炆的困境.他不能削藩,现在不能,以后也不能。</p>

所以,要么想办法与朱棣和平共处,让这柄双刃剑能够握在自己的手上,为自己所用,要么就得把朱棣送到别的地方开疆扩土了。</p>

而朱棣的回答,也直接决定了朱雄英对他的判断。</p>

朱雄英笑道:“四叔所言,正与我所想相符。或许,我们可以效仿古人,行合纵连横之策,分化蒙古诸部,使其自相牵制。”</p>

朱棣闻言,眼中闪过一抹赞赏之色:“此计确有可行之处。”</p>

随后,在燕王府而不是北平布政使司衙门内,举行了一场规格颇高的宴会,北平重要的文武官员,基本上都出席了。</p>

宴会厅内灯火辉煌,丝竹之声悠扬,气氛看似和谐,实则暗流涌动。</p>

席间,觥筹交错,官员们或谈论时局,或恭维吴王对于他们来讲,凤阳和开封的事情,因为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所以并不是什么秘密了,他们只想顺顺利利地把朱雄英送走,不要让朱雄英在北平查出什么来才是最好的。</p>

然而徐辉祖坐在一侧,眼神不时扫向朱棣,那眼神中既有不甘也有警惕,就好像时刻准备着应对朱棣可能的挑衅一样。</p>

燕王妃徐妙云也出席了,见这副场景,也是颇为无奈,一边是亲大哥,一边是丈夫,她能如何呢?只能尽力从中说着话缓和着气氛。</p>

酒过三巡,让人感觉室内的温度也逐渐升高了,一位武将借着酒意,高声赞道:“为吴王贺!为燕王贺!”</p>

这时候已经胡须斑白的丘福也醉醺醺地举着酒杯,说道:“燕王殿下威震草原,实乃我大明之福!”</p>

此言一出,满座皆应,纷纷附和,气氛一时达到了高潮。</p>

然而,就在这时,徐辉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可闻:“北疆安宁,非一人之功,乃众将士用命,朝廷筹划得当所致,我等皆应铭记在心,不可居功自傲。”</p>

此言一出,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凝固。</p>

众人都知徐辉祖与朱棣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番话无疑是针对朱棣的“独功论”而来。</p>

但你要说朱棣冤枉吗?也冤枉,这毕竟是部下说的,不是他说的,理论上不能赖到他头上,可有的时候,上下就是一体的。</p>

朱棣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常态,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举起酒杯道:“徐将军所言极是,北疆安宁,实乃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来,让我们共饮此杯,为所有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干杯!”</p>

朱雄英见状,心中暗叹,这场宴会,怕是要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了。</p>

他不动声色地端起酒杯,轻抿一口,目光在徐辉祖与朱棣之间流转,思索着如何化解这场潜在的冲突。</p>

正当气氛略显尴尬之际,一位文臣站了出来,转移话题道:“臣闻吴王殿下巡视五京,意在体察民情,了解边防,不知此行可有何见解,愿闻其详。”</p>

虽然不知道这位文臣的居心,但把北平系统的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也不是什么好棋就是了。</p>

朱棣刚才风轻云淡,可听了这话,却有些坐不住。</p>

“蠢货!”</p>

朱棣心头暗骂。</p>

他就想把朱雄英顺利送走,走哪去都行,别在他这北平地界待着,哪怕是跟徐辉祖吵起来,那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p>

但一旦把主动权拱手交到朱雄英身上,那可就有一半的概率,要被人拿捏一下了,这可不好受。</p>

而且,朱雄英这个人,在朱棣看来,是颇为神异的。</p>

总有一种.操纵了他命运的感觉。</p>

朱棣对于这些年发生的一切,都只是猜测,但不管是姚广孝被从自己身边调走,还是自己被隐约限制,都证实了他的猜测。</p>

只不过,朱棣无法改变这一切。</p>

毕竟对于父皇朱元璋来讲,大明江山的稳定,以及皇权的顺利交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p>

他是老四,就注定了正常情况下与皇位无缘。</p>

(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武动:我林琅天,不做配角

麻辣回锅肉

太古混沌

绝对乐乐

拯救小白的可行性报告

0历史的天空0

知否笑长歌

荥开

斗破:女儿下山,吹我是绝世斗帝

囡鏊

二次入伍,从最强开始

借点蛋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