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2章 天官与首辅!刘希贤的请求!,大明第一莽夫,朕闻上古,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吏部衙门官署。
吏部是为六部之首,尤其是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罢黜丞相制度后,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地位迅速上升,其中吏部尚书的权力和职掌得到很大提升,真正成为中枢权力的核心之一。
后经过一再调整,吏部设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官吏铨选勋封考课之政令,下辖四个属部,选部更名为文选清吏司、司封部为验封清吏司、司勋部为稽勋清吏司、考功部为考功清吏司,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六人,典吏十二人。
因为总掌天下官吏铨选勋封考课之政令,是以吏部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尊称“大冢宰”,别号“天官”!
天官大人,拥有中央六部中最高的地位和权力。
在人事任免、官员诠选方面,吏部尚书的话语权极大,即便是皇帝也无法绕过他们的决定。
吏部尚书的认可是官员得以正当任命的关键,否则他们的地位会变得非常窘迫。
尤其是在土木之后,文臣缙绅把持朝政,形成了文华殿廷议制度,吏部尚书职权再一步得以拔高。
比如朝堂重臣的“廷推”制度,计有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大小九卿科道言官,就是由吏部尚书主持。
总之一句话,吏部尚书觉得你这人不错,是个贤才干吏,那你就可以晋升,但若是天官大人觉得你这家伙不行,那你就真得会晋升无望!
一如刘大夏的姻亲王俨,就因为刘大夏与马文升之间的恩怨,被马文升给压制得死死的,终其一生都不得晋升半步,这就是天官大人的权柄!
此刻在天官值房里面,马文升正在与一名相貌坚毅的官员对弈。
“济之,你对中山侯汤昊此人,是何看法?”
天官大人突然发问,字济之的官员顿时一怔,不过手中棋子还是依旧落下。
短暂沉默之后,济之试探性地开了口。
“大人,汤侯……真的做错了吗?”
此话一出,哪怕是天官马文升都有些吃惊,他深深地看了眼前人一眼,随后又失笑摇头。
“济之啊济之,你现在的想法,很是危险啊!”
马文升笑了笑,随即神情又变得凝重了起来。
“今日廷议,这位中山侯可谓是展露出了他的野心。”
“倭国副使一案真相如何,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也不存在什么刺杀中山侯的说法。”
“偏偏这位中山侯行事一向狠辣,不知动用了什么手段,逼迫倭国正使足利义维全面倒向他,甚至敢公然给他汤昊作伪证!”
话说到这个地步,马文升也是啧啧称奇。
“然后,中山侯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最开始一副愤怒模样,想要借此兴兵远征倭国,遭到群臣一致反对后,他就开始了第二步。”
“这第二步,是由新任兵部尚书,大司马许进来走的。”
马文升一边说着,手中的棋子一边落下。
而济之则是耐心地听着,同样未曾停下这场对弈。
“许进看似是在反驳汤昊出兵,实则是为了当众揭露水师糜烂一事!”
“咱们这位中山侯,就顺着许进之言,请求皇帝陛下倾泻资源重建水师,这自然再次遭到了文臣缙绅的激烈反对!”
第二步,同样未成。
“因为没人会愿意见到水师重建,不管是出于私心,还是为了大明。”
“北虏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倭寇只是疥癣之疾,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明自土木之后国力日渐衰微,至今已然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了,别说什么重建水师了,大明能够稳定九边军费供应,能够维持朝堂正常运转,已经殊为不易了。”
“老夫虽然不喜欢那刘希贤(刘健),但是不得不承认,刘希贤这些年做得确实不错,至少他没有让大明朝政继续败坏下去,至少他终究是稳住了这个大明王朝啊!”
济之一直都没有开口。
事实上,对于那位内阁首辅刘健,他还是十分尊敬的,所以并不好开口。
马文升身为吏部尚书,执掌吏部多年的天官大人,又是五朝元老,他自然敢指责点评内阁首辅刘健,可是济之不行。
“所以,汤昊这第二步,也没成功!”
“接下来就开始了第三步,倭国正使足利义维亲自请求大明出兵,还用上了大义之名!”
“这一次,哪怕是文臣缙绅也没办法反对了,因为大义名分摆在那里,大明身为天朝上国,不能置藩属国于不顾,更何况人家都已经求上门来了,所以不管怎么样,都是要派人过去看看的。”
“甚至为了促成此事成功,汤侯和那倭国正使还搞出了一个藏银上亿的石见银矿,不知牵动了多少文臣缙绅的那颗私心,因此最后于公于私,大明都要派人去倭国看看,去查证一番!”
“只是因为老夫和刘希贤的压制,最后此事被定义为了天使调解,而不是出兵远征,人数上面有了一定限制,也不会给汤侯亲自统兵出战的机会,看起来他汤昊好像什么目的都没有达成……”
“济之,真是这样吗?”
马文升看向对面稍显年轻的官员,济之听后陷入了沉思。
“不是!”
“汤侯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济之冷静开口道:“从一开始,他的目的,就不是出兵倭国,因为他心中清楚,文臣缙绅绝对不会同意!”
“因此,汤侯最先就提出一个个无礼要求,引来文臣缙绅的激烈反对,最后却是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些要求,从而达到了他的目的。”
“比如出兵,哪怕人数有限制,有一两千战兵同样是出兵,这一两千战兵去了倭国之后,会做什么能做什么,文臣缙绅不会知道,唯独只有汤侯与……陛下知道,所以他们目的达成了!”
“比如水师,汤侯知道文臣缙绅绝不会同意倾泻资源给水师,想必他心中也清楚以目前大明的国力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兜兜转转到最后,他顺势提出修缮维护那些战船,而文臣缙绅也没有反对,毕竟他们想的是如若倭国真有那么一座藏银过亿的巨型银矿,到时候肯定需要战船去把银子运回来,所以汤侯的这条提议也顺势通过了!”
听完这些话,马文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此子不愧是他最看重的贤才干吏,这份智计与才干,足以成为他马文升的接班人,做下一任的吏部尚书,天官大人!
“事实上,今日廷议的赢家,不是文臣缙绅,而是汤侯与皇帝陛下!”
济之话音一落,门口却突然响起了一阵掌声。
“济之啊济之,你果真有宰辅之才!”
听到这个声音,马文升脸色瞬间冷了下去。
而济之则是急忙起身,躬身向来人行礼。
“下官王鏊,见过元辅大人!”
王鏊,字济之,南直隶苏州人士,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
成化十年,王鏊乡试取得第一名“解元”,成化十一年,在礼部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一时盛名天下。
正德元年,王鏊守父丧制结束,经天官马文升举荐,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
因马文升年龄太大且耳朵不好使,眼睛也迷糊了,因此吏部事务大多出自王鏊之手。
他,是马文升选定的接班人,下一任天官大人!
“免礼!”刘健上前扶起了王鏊,随即温声道:“济之,在这吏部干着可习惯?”
“那李东阳长期告病在家,估摸着时间也不多了,要不老夫上奏陛下,举荐你入阁……”
“刘健!”天官大人怒了,“老夫还没死呢!”
“当着老夫的面儿,挖老夫的墙角,伱刘健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