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西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二十八章 修路,明朝大丈夫,燕西风,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就在刘二愣和李景互表对方功绩之时,远处又来了大批的百姓,在他们手中除了拎着装满各种食物的竹筐之外,还有人拿着一把万民伞。
看到前面几个老百姓撑着一把巨伞走来,李景和刘二愣不禁愕然。
在这些朴实的老百姓面前,无论刘二愣和李景如何推脱,这些老百姓始终坚持让二人接受他们的一片心意。
眼见盛情难却,李景感慨一声道:“二愣,既然大家执意要送,那你就收下吧。不过你收下了这把万民伞,就得记住,一定要善待这些百姓,要像伞一样护佑着你治下的百姓。”
刘二愣闻言急忙点头道:“大帅放心,只要刘二愣在福建一日,必会视福建的百姓如自己的子女一样。”
李景笑了笑:“大家都听到了吧,如果有一天刘二愣没做到他今天所说的那样,那你们可以进京找我告他的状,到时我来收拾他。”
刘二愣笑道:“大家放心,刘二愣原来也是个普通百姓,老百姓有什么疾苦,刘二愣还是知道的。在刘某的治下,决不会让老百姓吃亏。”
“两位大人心系百姓,确实当得起我们送的这把万民伞。”一名老汉笑道。
李景看了看这些淳朴的老百姓,轻轻叹了口气,转头看向众官员道:“我们的老百姓其实要求的不高,刘二愣做的原本就是他的本分工作,老百姓就对他感恩戴德。
治下有这样的老百姓,对我们的官员来说那是福分。偏偏我们有些官员,觉得这样的老百姓良善可欺,变着法子盘剥他们。这些官员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摸摸自己的良心么?于心何忍啊?
我希望你们日后离任的时候,老百姓也能心甘情愿地给你们送一把万民伞,而不是为了颜面让人送一把沽名钓誉的万民伞。”
“我等谨遵大人教诲。”一众官员忙道。
李景摆摆手:“这些话我已经听厌了,我要看你们的实际行动。郭丰荣,李治。”
“下官在。”郭丰荣和李治忙道。
“刚才我说了,以后要在全国建立民情署,我看你们这里就不要等了,趁着我今天在这里,你俩就把这事儿给办了。”李景说道。
郭丰荣和李治对视
一眼,郭丰荣道:“回禀大人,这个民情署不知要如何运作?”
李景说道:“很简单,民情署说白了就是一个替老百姓说话的机构,他的基层人员就是由老百姓构成。以村为单位,每个村选几位德高望重的人作为民情署的成员,如果有事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觉得不公,民情署的人就可以向官府反映。反映的顺序是乡,县,州。
我对地方官的要求是,各级官员要在第一时间处理民情署的事宜。如果各级官府罔顾百姓的利益,民情署就到府衙和省衙直至进京告状。
我跟你们说,千万不要觉得民情署里面的人都是老百姓,就可以糊弄,我每年会派都察院的人下来暗访,如果发现有罔顾民意的地方官员,不好意思,那这些人的官儿就算当到头儿了。对这样的官员不需要考成,直接就可以罢免。”
郭丰荣等官员原本听到民情署的人由老百姓构成时都松了口气,老百姓能有啥能事?最终还不是要听官府的摆弄?
不想厉害的手段是在后面,民情署居然可以到府衙和省衙甚至进京告状,然后每年还要派都察院下来查,查到以后,官员直接罢免。
那可比很多错误都要严重,甚至比收受贿赂都要严重,毕竟收受贿赂处罚还分几个档,数额低的也只是警告和记过处分。
见众官员一脸震惊,李景笑道:“做官就是为老百姓办事儿,如果不替老百姓办事儿,那你们这个官儿还有什么意义?我成立民情署并不是想难为官员,而是为了督促官员用心为老百姓做事。
另外,民情署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出头,老百姓之间的家长里短,田间地垄的纠纷,还是要个人找官府解决。
那民情署处理什么事情呢?大家知道朝廷现在规定,除非是事关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需要老百姓服劳役,否则让老百姓做工是需要付钱的。
比如说兴修水利,修缮道路,修建桥梁,这就事关老百姓自己的切身利益,那么本地的老百姓必须无偿做工。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问题,修建这些设施需要材料,而有些材料需要购买。那这笔钱谁来出呢?官府来出。如果官府把费用摊到老百姓身上,那不好意思,民情署就可以代表老百姓告主管官员。
有的官员会说,官府出钱购买材料,那建成这些设施以后是不
是要收费呢?这里我告诉你们,不可以。
官府的钱是哪里来的?是老百姓缴税交上来的,老百姓既然已经交钱了,为什么还要收费?而且这些设施是老百姓出力修的,凭什么还要交钱?如果官府收过路费,过桥费,以及其他的各种费用,民情署就去告他们。”
“那老百姓不肯出工怎么办?”郭丰荣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