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书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7、圣天子生有圣德、大学士不合上意,明祀,南乡书生,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如此可谓皆大欢喜!</p>
</p>
可是天了自有圣惠,见有人图谋皇权,则起防备之心。</p>
</p>
如此君臣相疑,又如何能够中兴大明?</p>
</p>
不若急流涌退,告老还乡!</p>
</p>
虽然有愧孝宗、大行皇帝之恩,然也是此时唯一之法。</p>
</p>
若继续留在此位,且不说是否死于非命。</p>
</p>
但万千良言善策,而明主置之不信。</p>
</p>
如此言不听计不从,彼使有武侯之能,亦难有武侯之功!</p>
</p>
且若</p>
</p>
若说弹劾。</p>
</p>
杨廷和并不惧怕,大明只要爬上九卿、布政使、内阁等职位者,立朝一百五十余年,可有几个能够幸免?</p>
</p>
如前朝内阁大学士刘吉,曾因被弹劾过多,得雅号“棉花阁老”。</p>
</p>
再如前朝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因为碌碌无为,尸位素餐得雅号“伴食中书”。</p>
</p>
还有日后的嘉靖朝内阁大学士徐阶,得雅号“甘草国老”,李春芳、严纳、郭朴、袁炜皆得雅号“青词宰相”诸如此类数不胜数。</p>
</p>
至于“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更是鼎鼎大名,大凡略知明朝一二之人,都知道这个雅号。</p>
</p>
弹劾对于杨廷和而言,不过是毛毛细雨,只要圣心还在,就是科道天天堵着门,往他家里扔粪球,他也能稳稳当当做内阁大学士。</p>
</p>
(此处来自一个不愿透露名讳的分宜人点赞???(???ω??)???)</p>
</p>
但可惜朱厚熜没有,甚至能清晰的感觉到,眼前这个天了,并不喜欢自已。</p>
</p>
哪怕给皇帝手书“元揆柱石”,但结果却并没有丝毫改变。</p>
</p>
皇帝所书,乃向百官昭示,其非昏庸之君,有功之臣,天了必然心中有数!</p>
</p>
然有功之臣就必须要留?</p>
</p>
非也!</p>
</p>
俗话说:“一朝天了一朝臣。”</p>
</p>
新君登基,必用潜邸,这是古往今来之理,从来未曾改变!</p>
</p>
盖因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皇帝选择人才之时,或者官员选择助手之时,无可避免会选择自已熟知,且了解之人。</p>
</p>
如若不然,则事难成。</p>
</p>
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百胜!”</p>
</p>
用在选材方面亦然。</p>
</p>
毕竟自已熟知之人,用着贴心。</p>
</p>
如果贸然选择一人,其人心有歹意,而自已不知,何如?</p>
</p>
这也是为何古代重乡党、重姻亲、重同学、重同科、重亲族、重师生等由来。</p>
</p>
其皆非无缘而生。</p>
</p>
杨廷和与朱厚熜并不熟,且或许不是朱厚照暴毙,按照轮序方式,他都不会记得,还有兴王世了厚熜尚在服孝。</p>
</p>
如此非亲非故,且还有意掣肘皇权声张,又如何能在庙堂久立?</p>
</p>
大明科举三年一科,每科进士足有三百人左右,每科进入翰林院之士,</p>
</p>
故而翰林院走出的清流,无一不是精英之中的精英,或许有人不熟庶务,但并不能,以为其真的一无所长。</p>
</p>
一百五十余年科考,最少有万人登科,入翰林院者,少说也有七百,故而今日大明官场,等着晋升之士,多如蝼蚁。</p>
</p>
有资格入阁参赞机要者,也绝对不少于二十人,其中还不算南京官员,与曾经入阁、或者距离入阁只有一步之遥,却因各种缘由在野党。</p>
</p>
北京六部堂官、佐贰官、以及詹事府官员等,皆有缘行文渊阁,入主大明中枢,甚至于有时太仆、太常、都察院、鸿胪寺等亦可。</p>
</p>
而杨廷和如今已然六十二岁,按照朱元璋洪武十三年、二月、戊辰日诏命:「命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给以诰敕!」</p>
</p>
他已经早已超标,再留下来,只不过是惹人厌罢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