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会试新规,崇祯亲自出题
昆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26章 会试新规,崇祯亲自出题,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昆吾,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新消息,特大消息,尤其是参加会试的老爷们都注意了,大明日报刊印了会试的新规定了!”</p>
……</p>
报童们抱着一大摞子大明日报边走边拿着报纸挥着这、吆喝着。</p>
听说是会试新规,参加会试的学子们哪里还能忍的住,纷纷围了上去。</p>
只是片刻的功夫,众学子们都懵了,随即议论声冲天而起。</p>
“知道人多,但没有想到竟然会有一万三千余人,这应该是自科举以来会试人数最多的一次吧,按照历年录取在两百五十到三百人之间,这差不多得六十取一吧!”</p>
“人多也没事,如此多的人参加会试,应该会录取的多一些吧!”</p>
“多肯定会多,但也有限,毕竟朝廷新规候补不得超过三年,现在大明虽然还缺官员,但缺不了这么多!”</p>
“本以为朝廷整顿吏治,急缺官员,新朝第一次会试会录取多一些,但现在看来,算是陪跑了!”</p>
“趁着这个机会,打听一下哪些学子有希望,现在结交一番,以后也能混口饭吃。”</p>
“你们再看看,今年的会试改了评卷方式,采用分数制,和崇祯元年的武科是一样的。”</p>
“还有,你们看看,今年会试录取废除了洪熙元年定取士之额,南北四六分的诏令,整个大明统一录取,不分南北地域了。”</p>
“这、这……这是打破祖制了,满朝官员就没有反对的吗?”</p>
“反对什么?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为什么要反对,以往对评卷和排名都在主考官、同考官手中决定,主观因素太强了。</p>
现在是分高分低一目了然,哪里还用的着争论!”</p>
“就是,如此就杜绝了走后门、拉关系的可能性,因为评分标准就在那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哪怕是主考官也没法改!”</p>
……</p>
会试新规的刊印,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p>
但对于大多数的学子来说是比较赞成的,这部分人都是普通之家的。</p>
讨论过新规之后,众人又开始讨论着之前的话题。</p>
“会试三场,前两场倒也不算什么,关键是第三场的策论,这才是重中之重,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p>
“现在不一样了,按分数来,前面两场若是分数低了也会影响整个名次的。”</p>
“大明马上要迎来数十年之久的盛世了,估计今年的策略会是治国安邦方面的!”</p>
“去年的宁远互市招商,似乎朝廷要大力发展商事,会不会跟这个有关系?”</p>
“有可能,还有可能就是刑律方面的策论吧!”</p>
……</p>
众学子们纷纷议论着,文华殿内,崇祯坐在首座之上,下面站着三十二人。</p>
这三十六人就是本次会试的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四人,同考官三十二人,几乎是往年的两倍了,但谁叫今年参加的人数是往年的三倍以上呢。</p>
即便是有三十二人,每人平均得评四百三十份试卷,到二十六日放榜,日均三十余份。</p>
看着不算多,但别忘了会试考三场,也就是一天近百份,工作量不小的。</p>
主考官是礼部尚书刘宗周和内阁的韩癀、李标、李国普四人。</p>
同考官则是六部九卿各出一人,其余均为翰林院的人,都是锦衣卫调查过的清白、刚正不阿之人。</p>
崇祯本意是让孙承宗、袁可立二人担任,但一个去了济南坐镇,一个要统筹政务,实在是没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